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7
星期五 第1251期

清代何氏古匾重回古生老家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8 年 12 月 07 日 星期五 阅读:28

近日,大理古生村何氏家族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清代进士先祖何浚190多年前手书的牌匾回家了!此匾不仅可瞻其先祖的笔韵文风,也是古生何氏文墨兴盛的一种写照。

古匾为大理字画收藏者识得

说起这块牌匾的来历,可谓机缘巧合。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古生何氏第十八世传人何尹全到湾桥老乡兼好友李鹏飞在下关花鸟市场开的画廊“瀚墨轩”喝茶赏画。在隔壁古玩店“集粹轩”看古字画时,几本泛黄的《大理县志稿》吸引了他的目光:在族叔何显耀编写的《洱海边的白族古村古生村》一书中,介绍古生文化名人何氏先祖何浚时,摘录了《大理县志稿》中的多处记载。

何尹全拿起《大理县志稿》快速翻阅,不出所料,很快找到了三处关于何浚的记载,于是欣喜地对“集粹轩”主人张国春说:“何浚进士是我的先祖,他是第十一世,到我已是第十八世。”张国春说,他从事古玩字画行业以来见到过大理明清进士的一些书画作品,并表示会帮何尹全留意何浚的作品。

当时何尹全并不在意,心想时隔近200年,碰到何浚作品的可能性不大。两周后,“瀚墨轩”主人李鹏飞给何尹全打电话,告诉他张国春已帮他买到了先祖何浚写的一块大匾,让他快过来看。挂断电话后,何尹全赶到“集粹轩”,见到了这块大匾。这块匾确实很大,长220厘米、宽90厘米、厚6厘米,由整块红椿木刻制而成,年份为道光丁亥年(1827年),中间刻着“業绍名臣”四个大字,落款为亲友何浚、杨鸿渐题。

当见到“何浚”两字时,何尹全倍感亲近和亲切。张国春介绍说,朋友转告他,喜洲的一位退休老教师要卖一块匾,让他去看一下,当见到匾上有何浚的名字时,他就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了。

何浚——清代大理著名乡贤名士

《大理县志稿·人物·绩宦》载:“何浚,字樸村,道光进士。知直隶栾城县钦使琦善过境,其仆从婪索供张,出言不逊。浚怒,杖之。琦善将加重谴。时潘世恩最重浚,力为缓顿,乃免。寻丁父艰归。强膂之,回民有为盗者获而责之,遂蓄怨。丙辰变,作该回悉焚其庐舍”。

《大理县志稿·人物·忠烈》载:“何浚,字樸村,道光己丑进士。历官广西灵川、马平等县,一时以循廉称。咸丰十年因公赴庆远。八月庆远陷,浚仰药,不得死,旋被杀。事闻以阵亡例赐恤”。

《大理县志稿·建设部·交通》载:“凤鸣桥,在城北三十里,跨阳溪。明杨黼建,道光十四年邑人何浚重修,今仍”。

何浚,字樸村,古生一甲何氏先祖,清代人,约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生,卒于咸丰十年(1860年),清道光己丑(公元1829年)进士,名列三甲第106名。外出广西灵川、马平等县做官。从《大理县志稿》的记载可以看出,何浚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充满正义感,得到了当时清廷名臣潘世恩的器重。而且他文武双全、义勇忠烈,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奉命前往庆远(今广西一带)平息地方暴乱时英勇牺牲,被朝廷表彰为忠烈,受到了嘉赐。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仁惠梓里。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他出资对村中的凤鸣桥进行重修,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据现存于古生村何浚后人家中的碑刻记载,何浚于咸丰二年(1852年)出资在古生村修建了水碓,把碓租收益作为古生村社学的奖学金,并亲自制定了扶贫济困、鼓励学习的助学、奖学制度,对促进古生村学习风气形成、文化教育发展、各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古匾——大理文人雅士情志之见证

古匾虽历经近两百年,基本保存完好。经查,何浚和杨鸿渐是道光己丑年(1829年)同科进士,何浚是湾桥镇古生村人,杨鸿渐是喜洲中和邑村人。

“业绍名臣”,“业绍”有继承、延续之意,“业绍名臣”是指何浚、杨鸿渐所题赠匾额的这家人应该是名门之后、人才辈出,出过不少名臣或贤良之才。 古匾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部分字体被铲平。 “古匾的字迹基本没有破坏,木板是一整块,但是裂纹较大。”张国春介绍,古匾拉来的时候前后都粘满了报纸,报纸已发黄、脆裂、不全。为保持古匾原貌,何尹全首先请人作了加固定型。随后,为了保护字体的原貌,大理州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杜武,“瀚墨轩”主人李鹏飞倾情对字体进行还原,他俩循着字迹轮廓修旧如旧,使古匾重放文化光彩、熠熠生辉。

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文化遗产局原局长杨政业见到古匾后,赞叹不已。他说:“此匾,在大理现存古匾额中十分罕见,一是本地名人所撰,为民间应酬庆贺之作,很少见;二是表达了清代大理文人为人做官的高尚、廉政情怀。与一般进士匾、寺观匾不同,值得收藏、传扬。同时,该匾体量大、木质好、厚重。总之,可以代表清代大理文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操。”

“集粹轩”主人张国春介绍,此匾能重回何家后人之手,是一种缘份,也是天意。谈到古匾回家,何尹全欣喜地说:“先贤已逝,祖德永昭。古匾回归老家,我们古生何氏后人又多了一件纪念缅怀何浚先祖的实物,纪念缅怀先祖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大力弘扬传承先祖的崇高精神品质和优良家风。”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