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15
星期四 第1237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斗笠之美 百姓之秋 爱到深处是心疼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斗笠之美

□ 作者 钱续坤 2018 年 11 月 15 日 星期四 阅读:36

如果说草帽是晴天的宠儿,那么斗笠一定是雨天的娇女。在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这两件用来遮阳挡雨的农具,就仿佛父老乡亲绕膝的一双儿女,与犁耙、锄锹、刀斧等,占据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草帽与斗笠在农闲时分,大多是被挂在柴房的墙上的;只不过斗笠似乎更被垂青一些,因为在它的下方,一般还有棕色的蓑衣与之相匹配。这从感官上来说,我在少年时就对这种搭配充满了好奇,有时还把它想象成舞台上展开的蟒衫龙袍,总希望父亲有朝一日也能幸运地“黄袍加身”,从此整个家族都“飞黄腾达”起来。事实上,见到最多的场景,是在春雨绵绵的季节,父亲身披蓑衣,头顶斗笠,赶着一头牯牛,欢快地躬耕在红花草盛开的水田里。站在田埂上的我似乎在顷刻之间陶醉了——的确,迷蒙的烟雨,挥舞的牛鞭,移动的斗笠,再加上父亲粗犷的吆喝声,牯牛奔走的喘气声,在阳春三月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

农谚云:“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江淮一带的春季,雨水总是不期而至,背在背上的斗笠此时便有了用武之地。像花针似牛毛一般的细雨,从天空之中轻洒而下,遇到斗笠于是不约而同地聚拢起来,然后凝成汗珠的样子,从笠檐边滴落到肩披的蓑衣之上,那忽闪着眼睛亮晶晶的神态,犹如隔壁邻居那嗲声嗲气的小妹妹,要多可爱就有多可爱。不过,并非所有的春雨都是那般淅沥润泽的,特别是在谷雨时节,那像谷子一般金贵的雨点敲打在斗笠之上,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盎然意趣;其实对于我而言,这种感受还是没有酣畅淋漓地得以表达,因为那雨打斗笠的声音,分明就是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母亲情真意切的叮咛、父亲声色俱厉的训诫嘛!——如此进行类比,现在看来尽管显得还是比较矫情,可是这种感受在年少时是真真切切触景生情的,并且还留有几句短诗以佐证:“我也拥有一顶青青的斗笠/被珍藏在诗歌的深处/它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如一座葱郁的青山/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灵性。”

除了对斗笠与蓑衣相互匹配充满好奇之外,年少时我还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这斗笠之名到底从何而来?”向深谙农事的父亲进行讨教,他也只能含糊其辞:“那应该是形似吧?”父亲此处所言的“形似”,说的是旧时的一种容量单位——“斗”(“一斗”等于“十升”),并且“斗”与“升”的外观多为方形,这与我们平时所见斗笠的圆形,在视觉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差。倒是母亲的一句提醒令人醍醐灌顶:“‘斗’不仅仅只有方形的吧?‘笠’好像也不仅仅只有圆形的。”果不其然,后来有机会在不同的地方参观民俗展览,圆形的“斗”与方形的“笠”比比皆是,这才终于明白“因其平面如斗大小”的来历,与父亲不敢肯定的“形似”,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不能不为年少时的孤陋寡闻而汗颜了——汗颜其实也是一种美,美在幡然醒悟,美在自我认知,美在丰富阅历。

去除“斗笠”之名来历的纠结,内心多少具有一定浪漫情怀的我,对“箬笠”二字所构筑的诗情画意,还是心生憧憬的,甚至偏颇地认为: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绝配!新采摘的箬叶碧翠欲滴,刚编织的斗笠青葱秀挺,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视,都宛若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使人如获至宝,叫人爱不释手,难怪晚唐诗人皮日休如此赞曰:“圆似写月魂,轻如织烟翠。涔涔向上雨,不乱窥鱼思。携来沙日微,挂处江风起。纵带二梁冠,终身不忘尔。”(《添渔具诗·箬笠》)如果再吟哦张志和的那句经典之作:“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的不知会引发多少人文墨客对秀美风光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呀!

当然,令人向往的还有“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的田园雅趣,“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的耕耘稼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闲适心态……原来,斗笠之美,美在厚重的人文积淀;斗笠之美,美在牵肠的挂念留恋!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