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2
星期五 第1228期

金庸大理情

□ 本版撰文/作者 苍洱蓑笠翁/文 李维江/图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8 年 11 月 02 日 星期五 阅读:47

世间再无金大侠,从此江湖谁笑傲!据香港文汇网10月30日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2018年10月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谨以此文寄托哀思!

2002年12月25日,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落成典礼暨40集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大理开机仪式在苍洱大地上隆重举行。金庸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的一方远古天地,被智慧勤劳的大理人民再现于21世纪的灿烂时空。

12月24日,驰名海内外的“新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以一个“大理市荣誉市民”的身份,致信大理州人民政府、大理市人民政府,对未能应邀出席盛典,表示“既感歉疚,亦复惋惜”;先生“深为故乡如此重大成就感到极大光荣”,并“致热烈祝贺”!

先生的《贺信》抄录如下——

致: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人民政府

敬啓者:

接奉貴處邀請書,盛意邀請敝人於十二月廿五日前來貴處參加“中國雲南大理影視城”開幕盛典,十分感激,且熱誠盼望能夠參加,但敝人於不久前因有心血管兩條阻塞,經療治後,手術經過良好,現身體已大致恢復健康。但香港醫生囑咐,最好在數月之內避免乘坐長途飛機,作高空飛行,因氣壓劇烈變化,恐影響血管內之機械裝置,在高空中不便醫治糾正。故此在無可奈何之中,以萬分沮喪之心情,決定謝辭 貴處邀請,既感謙疚,亦複惋惜,敬請原諒是幸。

敝人心懷極大熱誠,以對大理風土人情、歷史習俗、傳統成就各方面至爲仰慕之心情,撰寫《天龍八部》小說,今更承江蘇省影視公司、中央電視臺製作大型片集,敝人獲悉該劇製作組投入大量資金,由富有經驗之張紀中先生擔任總製片人,聘請全國第一流之編導演人才及各部門技術人才,隆重拍攝,更獲悉貴處領導高瞻遠矚,從愛護鄉土人民出發,投入過億人民幣鉅款,建造規模巨大之“大理影視城”協助拍攝,敝人已欣賞過該城設計圖及若干建築之攝影,深感影視城氣派雄偉,建構美奐美輪,表(展)示了大理古代皇宮、段王府等建築之美,古代大理歷史上之輝煌,深爲欣喜和感佩,謹此馳書恭賀影視城開幕,深信此城必可爲《天龍八部》之拍攝作出重大貢獻,並必大大有利於發展大理將來的旅遊事業。

據敝人所知,全世界從無一處城市之地方領導,能具如此遠大的眼光,撥付鉅款建造歷史場景用以發展旅遊事業。敝人曾遊覽美國佛吉尼亞州之威廉斯堡,顯示美國獨立革命之歷史風貌。交通工具、住宿地點等均以當時情況供應,招待人員亦皆穿當時之服裝出現,令人印象深刻,吸引大量遊客,曆久不衰。但該地規模不大,僅略具典型而已,規模場面,均遠遠不及大理影視城。此影視城開幕以後,當長期爲“世界第一”之大型旅遊古城,即英國莎士比亞誕生地(亞逢河上之史特拉斯堡)亦遠遠不及,謹爲此重大成就致熱烈祝賀,爲大理州、大理市各位領導之眼光、決策、魄力熱烈祝賀。敝人身爲大理市榮譽市民,深爲故鄉如此重大成就感到極大光榮,亟盼不久將來,即可前來大理瞻仰此城,並向各位領導致敬及致謝,與大理市廣大同胞共用此光榮及歡樂。相信《天龍八部》此電視片集在中國各地及全世界成功放映後,大理美名更加傳揚於世界,有更多人士增加對大理景仰之情,決心前來觀光訪問。謹此表示敬意,並表極大歡忭,此致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黨委會書記及各位領導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長及各位領導

雲南省大理市人民政府

中共大理市黨委會書記及各位領導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長及各位領導

金 庸

2002年12月24日 香港

(说明:信中“(白族)”、“(展)”为笔者所加)

字里行间,先生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拳拳“乡情”可触可摸!那份真诚之心,那种谦虚之怀,更让人感佩,让人肃然起敬!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因自己的一部煌煌巨著,与大理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笔者所认识的金庸先生

笔者见到金庸先生是在1998年4月。当年三月街民族节期间,大理州人民政府、大理市人民政府邀请金庸先生访问大理,并授予他大理州州门“金钥匙”和大理市“荣誉市民证书”。在金庸先生访问大理期间,还举行了“金庸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凤凰卫视、昆明及全国其它地方的知名学者、专家欢聚大理,与金庸先生面对面地交流。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金庸先生是一位非常和蔼、谦虚的老人,他总是认真地聆听大家的发言,有时还插进一两句幽默的话。笔者记得,他在开场白中说过这样的话:我平生第一次来到大理,我觉得大理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丽,还要让人陶醉;在我的意念之中,我已经无数次地神游过大理了;我爱大理的山山水水,我爱大理的同胞,不仅因为我是大理市的“荣誉市民”,还因为我向往和热爱大理的历史文化……

金庸先生讲这番话的时候,他非常动情。那是一位古稀老人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时才会有的神情!我默默地凝视着先生,为他的真挚所感动。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邓友梅先生代表中国作协向金庸先生敬献花篮,金庸先生恭恭敬敬地接过花篮并躬身致谢。他连声说道:谢谢,谢谢,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关心。当香港学者介绍金庸先生的人生历程的时候,涉及到金庸先生年轻时一次失败的恋爱时,香港学者笑着问先生:我可以讲吗?先生宽厚地笑笑,说:可以,可以,没关系的。先生望望夫人,温和地笑笑。大家也情不自禁地轻轻发出了笑声。

最让笔者感到先生之为人谦和的是签名售书的过程。先生一直是站着签名的,从下午2:00到6:00多。主持者劝先生坐下,先生婉言谢绝了。先生认为,那样是会辜负了热心的读者的,也很不礼貌。当天售出了800多套《金庸作品集》。面对那么多的热心读者还排着队等待着签名,金庸先生不忍离开售书场地。主持者不得不对大家说,金庸先生是带病来到大理的,请大家谅解。人们望着一脸疲惫的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售书场地。

先生在研讨会休息的间隙,很平易近人地与每一个邀请他合影的人站在一起。

据文字资料记载,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名门望族——查氏家族。8岁时读到第一部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对武侠小说日渐着迷。17岁时,就读于浙江省省立联合高中,后考入当时设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并立志将来做个外交官。在校期间,因对当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被勒令退学。抗战胜利后,他随家人返回家乡,随后赴杭州,在当地的《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1946年,进入上海《大公报》。1948年被《大公报》派往香港,时年24岁。1952年,他转去《新晚报》编副刊,在撰写影评的同时写电影剧本。在《新晚报》,与同为副刊编辑的梁羽生成为好友,时常在一起下围棋;又因共同喜欢武侠小说而颇有共同语言。因罗孚举荐,开始写武侠小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商报》连载,即引起轰动,名声鹊起,锋芒直逼梁羽生。至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发表后,金庸的武侠小说巨匠、武侠小说大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金庸的好友倪匡当时曾说:“在香港,若是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1959年5月20日,与中学的同学沈宝新共同创办《明报》。《明报》走上正轨之后,金庸先生推出了他的一部又一部武侠小说。1963年9月3日,《明报》开始连载《天龙八部》。自《明报》创刊后,他的大部分武侠小说都在《明报》上发表,直到他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1972年,《鹿鼎记》载完之后,金庸终于“封刀”,不再写武侠小说了。

在大理举行研讨会期间,有人问金庸先生,究竟会些什么功夫?他坦然答道:一窍不通!但,在笔者采访金庸研究专家陈墨先生时,陈墨先生说,据他的了解,金庸先生除略通太极拳理之外,于其它内功、外功、轻功、暗器等尽皆不会。至于“九阳真经”“九阴真经”及“六脉神剑”等,金庸先生也只是只能“说”不能“做”。陈墨说,金庸先生虽不会“武”却会“舞”,年轻时他就学过芭蕾舞,且对古典音乐造诣极高。此外,又喜围棋,于“博奕之道”及博奕之理皆下过很深的功夫,许多大陆与台湾的围棋高手都作为金庸的朋友与棋师,在香港金庸家中切磋技艺或讲理论道。自然,金庸最深的功夫还是“文理”而非“武术”。据陈先生介绍,金庸的藏书多得令人惊讶也令人羡慕,他读书之丰之博之深也是令人敬仰和钦佩。近年,金庸对佛学兴趣极浓,颇为“得道”。

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这样写道——

笔者在小学时就爱读课外书。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章回小说。到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到现在,我还是喜爱古典文学多于近代或当代的新文学。那是个性使然。……现代知识当然必须从当代的书报中去寻求……

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15部,金庸先生曾将其主要小说的题目的首字编成一幅对联: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鸳(《鸳鸯刀》)。此外,再加一部《越女剑》。其中,《越女剑》《白马啸西风》《鸳鸯刀》3部是中篇小说,其余12部为长篇小说。

金庸的所有作品都是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修订成书。修订的工作始于1970年3月,到1980年结束。

按很多研究者的说法,金庸的15部作品中,有7部是“上品”,有八部是“下品”,所谓“七上八下”。7部作品是:《天龙八部》《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笑傲江湖》;而其中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被誉为“绝作”或“武侠小说中的双璧”。当然,所谓“八下”,也仅指就金庸自己的小说相比较而言。

解读《天龙八部》

在金庸的小说中,《天龙八部》的写作时间最长,从1963年开始在《明报》和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同时连载,前后历时四年这才载完,也才写完,比《鹿鼎记》的写作时间还长一年。按陈墨的说法,这是一部“好看”而又“难说”的作品。人们甚至无法理解“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于是,便只有金庸先生站出来解释了。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单行本“三联版”的序后,专门有一篇《释名》的文章。他这样写道——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容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是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坚年间,公元一○九四年前后。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道,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哀。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教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鸥鹏。

作者的这段话似乎回答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即,这部小说是写大理国君臣故事,其主人公是大理国的段正淳、段誉、段正明等皇室诸人,“天龙八部”则显然是与之有关的一些人物的象征。

然而,这部小说虽然是写了大理国的故事,却只占其三分之一的篇幅。此外还写了与之同时的辽、西夏、北宋、西藏、金人乃至慕容复企图复国的“大燕”等等。这部小说有三个主人公:段誉、萧峰、虚竹。除这三人之外,《天龙八部》中的重要人物当推慕容复及“姑苏慕容家”一干英雄豪杰。他们的故事相对独立,然而却又与段誉及萧峰有莫大的牵连。除慕容复之外,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还有游坦之。这位不幸的少年历经苦难甚而为祸武林,其源在萧峰大战聚贤庄。游坦之与萧峰是不共戴天的冤家仇人。而游坦之深爱的姑娘却又是段誉之妹妹阿紫,这阿紫则又深爱萧峰。如果说,结拜兄弟段誉、萧峰、虚竹相互交织成一个“面”的话,那么,萧峰、阿紫、游坦之形成的是一个“铁三角”,而慕容复、王语嫣、段誉形成的是一个稳固的“情三角”。

段誉、萧峰、虚竹是小说结构的总枢纽,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及中心内容。按陈墨的说法,这部小说的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所有的场景,都无不通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龙八部》的世界,是一个复仇雪恨的世界,而这一复仇雪恨的世界虽叫人快意恩仇,却又因冤冤相报冤冤相连辗转连环地变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非人”的世界。其间充满了因仇恨而致的报复,又因报复而新增的仇恨!段誉之苦在于情孽,萧峰之苦在于身世,虚竹之苦在于心慈。

《天龙八部》之所以使人感到格外的震撼和格外的惊诧,在于它的深刻,在于它将人性中贪、嗔、痴三毒及其所引起的人性中的其它弱点揭幽发微,集中到了一处,加以放大、显微,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朗朗世界中隐伏的种种险恶,种种疯狂。慕容复最后疯了!在该书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进入大理国境,王语嫣已和大理国的侍卫、武士们在边界迎接……

这一日将到京城,段誉要去天龙寺拜见枯荣大师和皇伯父段正明,眼见天色渐黑,离天龙寺尚有六十余里,要找个地方歇脚。忽听得树林中有个孩子的声音叫道:“陛下,我已拜了你,怎么还不给我吃糖?”

众人一听,都感奇怪……

七八名乡下小儿跪在坟前,乱七八糟的嚷道:“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面乱叫,一面跪拜,有的则伸出手来,叫道:“给我糖,给我糕饼!”

慕容复道:“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

坟边垂首站着一个女子,却是阿碧……

王语嫣知道表哥神智已乱,富贵梦越做越深,不禁凄然……

众人都悄悄地退了开去。但见慕容复在土坟上面南而坐,口中兀自喃喃不休。(全书至此完)

作者以慕容复发疯作结,是对那个颠狂岁月的一个归结性的讽喻么?那只好去问金庸先生了。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