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10月25
星期四 第1222期

大理时讯时政要闻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 我市举办“讲个洱海故事给您听”演讲比赛 大理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图片新闻

第1版:时政要闻 PDF原版PDF下载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

——三论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2018 年 10 月 25 日 星期四 阅读:45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千百年来,洱海流域的农作物种植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良优化,保障了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包产到户以来,广大农民群众不断适应市场需要,不断调整种植结构,辛勤劳作,收益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在“用水量越大、用肥越多、收成越好”的片面认识下,“大水大肥”粗放种植模式短期内为农民带来好收益的同时,面源污染成几何级加剧洱海保护治理负担的现实困境也不断凸显。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种植面积居高不下,面源污染问题突出。2017年,洱海流域开展监测的12条农排沟出水总氮平均浓度超标4倍,其中团结沟总氮浓度最高达11毫克/升,超标21倍;纳入监测的12个主要入湖河流断面中,有6个不达标,严重影响洱海水质。

农业要发展,但不能竭泽而渔。我们必须坚决摒弃破坏洱海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摒弃以牺牲洱海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收入的做法,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既关乎洱海保护治理的大局,更关乎洱海流域群众、关乎全体大理人民的长远利益。

当前,洱海保护治理正处于关键时期,近岸湖区水质和水生态较前几年有明显改善,但洱海水质尚未出现明显向好的拐点,洱海水质总氮、总磷仍处于高位。我们必须在实施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行动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以洱海水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线,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抓手,坚持前端控源减排与末端治理相结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闯出一条适合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的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绿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也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动力。洱海保护的严峻形势,也在倒逼洱海流域农业必须转型升级。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以在洱海流域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为突破口,在持续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同时,加快洱海流域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洱海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双赢。

毋庸讳言,在洱海流域施行“三禁四推”,是一个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越长,洱海保护治理的困难就越大,洱海水质实现根本向好的目标就越遥远。洱海保护治理等不起、拖不得,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三禁四推”工作,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不能因为困难多就不作为,必须迎着风险上、忍着阵痛干!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必然困难重重。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洱海流域施行“三禁四推”,流域内群众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短期内收入会减少。我们既要站在洱海保护治理的大局上看问题,也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坚定不移推进“三禁四推”,不能简简单单地一禁了之,要立足把洱海流域建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绿色食品牌”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加强技术攻关,加强示范引导,推广种植价值更高、收益更好的绿色农产品,这样,农民群众自然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洱海水质根本向好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

(转载自10月24日《大理日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