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注重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上下功夫,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理清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以《大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为准绳,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2017年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943个,接待人数达813.37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5.33亿元,从业人数3.42万人。
突出特色,典型引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大理镇龙下登村和双廊镇双廊村为样板,全力推进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以喜洲镇、喜洲镇周城村和湾桥镇中庄村(含古生自然村)列入州级乡村振兴试点乡镇、村为契机,发展花语牧场、夏夜星空等一批具有白族特色、凸显农业资源优势的现代休闲农业主题园区和田园综合体。
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目前,实施的环洱海旅游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中的18个游客休息站点已完成天镜阁等11个游客休息站建设。
文农结合,积淀底蕴,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业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内涵。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彰显白族文化三月街民族节、渔文化开海节、稻文化栽秧会等节庆民俗活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项目。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领导组织机构,完善统筹协调和配合协作机制,使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从项目审批、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制定出台《大理市乡村民宿客栈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相关办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上档次。
注重生态,打造品牌,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以保护“苍洱”生态为依托,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引导发展喜洲白族服饰、扎染和蝴蝶制品、上关乳扇、挖色刺绣、大理石画等一批特色产品,成立一批特色民族传统工艺示范村,带动民族传统工艺振兴。
培养人才,优化队伍,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旅游支撑平台,加快建立“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人员、文化工作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有力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张 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