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寒露已至,冷风骤起,但对于银桥镇下阳波自然村的广大群众来说,迎接的却是一个暖洋洋的深秋。作为2017年初开展农村“宅改”工作的试点村,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14户住房困难户通过“宅改”在集中安置点建房并已全部入住新家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近年来,银桥镇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党建+改革”的模式稳妥推进“宅改”“产改”“殡改”等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其秘诀就是基层改革“接地气”。
基层改革试点要“接地气”。一个科学合理的先行试点,具有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险为夷的功效,试点有成效后方才作为正式制度进行整体推广。试点的选择很关键,坚持“以问题倒逼改革”,哪里有问题,改革就到哪里。银桥镇下阳波自然村距市区约18公里,是典型的农业村庄。近年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宅基地与农民建房需求问题突出,概括起来就是 “多、大、乱、空、转”,即“一户多宅”,农民建房面积大,缺乏规划、散乱无序,空心现象严重,私下流转问题普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进程的“绊脚石”。这些问题在我市农村同样存在,选择该区域为试点能科学有效地检验基层“宅改”的实效。
基层改革举措要“接地气”。群众的现实诉求能不能回答,群众的利益通过改革能否得到调整和改善,就是对改革成效的检验。因此,改革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将改革举措与基层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精准对接。作为殡葬改革试点的银桥镇鹤阳村的“殡改”是在群众的诉求声中进行的。2012年初,鹤阳村150多名村老年协会会员联名提出不想“死人与活人争土地”,让后人为难,申请建立农村公益性骨灰灵堂。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银桥镇列入了全市骨灰灵堂建设试点镇,目前银桥镇公益性骨灰灵堂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营造了文明健康、集约用地、节约资源、节俭殡葬的良好风尚。这项改革举措在群众的呼声中落地有声,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基层改革方式要“接地气”。改革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战争,需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基层改革不能墨守以前的老旧工作方式,必须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要共性也要个性。如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有的地方景色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有的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只能发展家禽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改革中要随时掌握、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多倾听群众声音,鼓励群众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基层改革只有“迈出步子”才能“探出路子”,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既鼓励创新、表彰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时,对不切实际的措施要坚决调整纠正,避免背离初衷而走弯路、错路,绝不能发生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更不能产生妨碍未来发展的遗留问题。
基层改革要“接地气”,实际上就是要让正在推行的各项举措贴近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切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诉求和利益。只有“接地气”的改革才能深入人心,人民支持了,改革也就事半功倍了。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