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花灯的亮点之一,就是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灯彩,都是当地手艺人精心编制、裱扎出来的。王海富就是其中裱扎得最好的手艺人之一,他家中挂着“花灯世家”的牌匾,他裱扎的花灯远近闻名。
王海富1969年出生于弥渡县密祉镇文盛街村,共四姐弟,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是绣花能手。密祉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也是弥渡花灯最为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在文盛街,生活着很多裱扎花灯的手艺人。王海富从小就喜欢和这些手艺人在一起,看他们破竹子,裱扎一盏盏神奇的花灯,有时也搭一把手,看着搭着,也就会了。
“三十岁以前,我和他们学,三十岁以后,他们和我学。”王海富微笑着说,因为他一直学习的那些老师,在他三十岁以后,由于自己裱扎的花灯在造型、用料和彩画上逐步创新,深得大众喜爱,老师们只好反过来向他学习了。比如为孩子们裱扎的小龙,除了造型小几号,花样特别新颖,“小灯班”耍出去,让全村大开眼界;在原料上,他也一改过去的纸料,用布料,更经久耐用,丝绸和纱料就更是美轮美奂;彩画时,他也别出新裁,大胆创新,让人们折服。
据王海富介绍,一盏花灯,大致需要经过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是选竹子。要选两年左右的水竹,越直越好,在文盛街即可买到。
二是破竹。用小直刀,将水竹破开,剥掉竹芯,将竹子根据需要分成长短宽窄相宜的篾条,有长有短,比如扎龙时,一棵竹子只能破四片长篾条,而其它灯彩,二三十公分长、三至五公分宽即可。破篾条可是件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划到手,一天也只能破10根左右竹子。不过在王海富看来倒不是难事,因为村子旁边的太极山盛产水竹,他自幼就随大人上山砍竹子,编撮箕上街卖,破惯了竹子,很是得心应手。
三是造型。弥渡花灯大致有龙、蚌壳、彩船、凤引麒麟、狮子、桶灯、日月灯、花瓶灯、扁灯、莲花灯、十二属灯等,其中,龙灯平年12节,闰年13节,都用竹子造型。
四是裱扎。用纸或布在造好的形体上裱扎,过去多用纸,造好型可用好多年,耍花灯前,拿出旧年的灯彩,撕掉旧纸,裱上新的即可重复使用。目前餐馆、客栈使用的灯,为了延长使用时间,慢慢改成布料了。
五是装饰。裱扎好后,就要镶上辫子、挂坠等装饰物,让其更加美观。
六是接通灯线。装好灯泡,接通灯线,如是移动的灯,则用电池,这样灯一亮,就是流光溢彩的花灯。
到今天,王海富已经裱扎花灯30余年。早在20年前,他就曾被人请到缅甸去为一个县的县庆裱扎花灯,去了18天,当时工价也不过30块钱一天,不过足见弥渡花灯手艺的名气,让缅甸人都找着来。现在,王海富每年都要接300至500件活计,除了各地节庆会展所需的花灯,很多客栈、餐馆都和他订制,甚至一些电影、电视剧需要的导具灯,也来找他裱扎,他都能根据对方的需要,在传统技艺上进行变通,做出又好看又实用的花灯来,价格也从当年的30块一天,到了计件,小的花灯100多块一盏,大的龙要4800元左右一条,每年活计多的时节,他都要请三四十个工人来家中帮忙,在自己的统一调度下完成裱扎工作。
2013年,因技艺精湛,王海富被授予“大理州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5年起,随着相关非遗保护项目的推进,王海富一年一次办起了花灯裱扎培训班,每年都有40个以上的学员参与培训,培训一次都要5至7天,花灯裱扎技艺,正越来越广地传播,自己的两个女儿都会,只不过,很多人学会了也不从事裱扎工作,因为太辛苦了。
下步,王海富还是要做花灯,不断创新,把花灯做得更好,把这门技艺传得更远。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