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生态道德”成为对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量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生态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自觉地遵守并延续生态道德。
前几年,我在一所乡村小学任职。学校花草树木繁多,空气清新,确是读书养性之地。一到秋冬时节,树木落叶缤纷,本是颇具诗情画意之景,怎奈环境卫生是学校的门面,各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的一块区域,每天晨扫,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把大量的落叶扫成一堆,装进竹箩倒入校门外的垃圾池,隔一段时间点燃焚化。
其实,落叶是滋养土地的最佳养分之一,落叶化作养料可以滋养植物,这是简单的生物常识。可学校为了达到“校内无落叶”的“条文”要求,只能群起而扫之,焚烧以毁之。后来我发动师生加高了树塘的围边,掘松了表层板结的泥土,把打扫出来的落叶平铺在里面,等到树叶腐化,再翻土混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树木的营养,而且原先裸露在外的泥土也被掩盖,晴天不再灰尘飞扬,雨天也没了泥水外渗。校园环境不仅没有被污染,反倒增添了一番景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晨扫任务。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这次“垃圾”处理的“变革”中,受到了生态道德的教育。
时下,洱海保护方兴未艾。学校可以此为契机,开发地方课程资源,通过教师讲授、观看专题片、组织讨论等形式,开展“听一堂环保讲座、发一份倡议书信、写一篇主题征文、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知识竞赛”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洱海保护的相关知识,组织引导师生参与到洱海保护、生态改善的鲜活实践中,助力洱海保护治理向纵深推进。
遵从自然规律,以敬重和呵护的心态对待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这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因此,学校教育要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一点一滴入手,重视并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在学生幼小而纯净的心灵深处,植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生相容的生态道德观,进而达成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的目的。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