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中高悬的那轮月亮,是故乡的月亮。脑海里,故乡的月亮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穿行在莲花般的云朵里。太阳沉下去,月亮升起来,它从柳树的枝头一点一点往上爬,慢慢地爬上了天空,如水一样的月光洒向大地,顷刻就把村庄染成了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小时候,我喜欢和伙伴们一起在月光下玩耍,在房前屋后疯跑着捉迷藏,到草丛和树林里捉萤火虫,在打谷场上翻跟斗,玩累了,就坐在村前的老槐树下歪着头,缠着大人讲月亮的故事。月宫太神秘了,我经常会梦到美丽的嫦娥,一只玉兔躺在身旁舔着她的脚……
故乡的月亮很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中秋的月亮。这不仅仅因为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关键是在这个日子可以吃到月饼。
农历八月一到,我们就睁着眼睛盼,盼呀盼,终于盼到了十五。天刚擦黑,我们就自告奋勇地把桌子搬到屋外的空场上,拼命催父母赶快把月饼摆上来。那时候我们见了吃的,浑身都来劲。
一轮圆圆的月亮终于挂在繁星点缀的夜空。抬头望去,明月如镜;低头沉思,月色如银。远处起伏的山峦和近处安谧的田野在月光的笼罩下,神秘壮美、柔媚醉人。
母亲开始分月饼,我在家里年纪最小,第一个非我莫属。那时物质匮乏,母亲一般买七个月饼,说起来是一人一个,实际上父母的两个都被我们这些馋猫吃了。大姐和二姐懂事早一点,掰一半给父母,父母推来推去尝了一口说不好吃又塞给了她们。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这是父母疼我们找的借口。月光下,一家人围着桌子品尝月饼的芳香,讲着天南地北的故事,真是幸福和快乐极了。
进了城,每年中秋节虽然一家人还是相聚吃月饼赏月,但总感觉氛围差了很多。父亲去世了,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吃月饼时只能喊他一声;四个姐姐出嫁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中秋夜要和她们的儿女们在一起;女儿在外读大学,中秋假期短有时不回来……这个年头什么样的月饼都有了,但桌旁的人却再也凑不齐。城市的月亮在霓虹灯的闪烁下,也没有故乡的月亮那样亮。
月圆的夜晚,我或端坐窗前,或凭栏而立,或漫步河边,猜测天上和水中的月亮,哪个是城市的,哪个是故乡的,常对着月亮发呆。在月亮圆缺的更替中,就有了“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依依不舍,有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可奈何,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叹感伤。
季羡林先生这样描述故乡的月亮:“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对比之下,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我没有走过那么多国家,没有见过那么多月亮,我的心中只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小月亮,它挂在老家门口的梧桐树梢,躲在屋后的大槐树后面,落在屋脊的瓦片上,照在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那里有我的童年、伙伴、牵挂和亲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月亮都能牵引我的目光,激发我的思维,荡起我心湖里的涟漪。每当我抬头望月,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最熟悉的土地……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