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病依赖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使用螺旋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精确诊断;从医治普通病症到高难度的断肢再植术,到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改革发展新篇章,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事业日益发达。50年代初期,全市仅有医疗机构6个、病床78张、医务人员59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各类注册医疗机构450户,开设病床1306张,建立了覆盖社区、乡镇、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卫生系统共有职工1412人,其中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2人;全市有执业医师2483人、执业助理医师311人、注册护士4794人。全市医疗机构建筑面积137683.79平方米,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7.79亿元,单台设备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达到401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先后实施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改扩建工程,新建湾桥、凤仪血防分站,完成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业务办公用房建设任务,新建2个急救中心;新建3个中心卫生院和改造业务用房3518平方米;新建16个村卫生室,面积1280平方米。市一医院成为全市医疗技术中心,在2016年和2017年“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分析研究排名中,综合实力在全省县级公立医院中排名第一,前来就医的患者覆盖滇西乃至西藏地区,完成断肢、断指(趾)再植以及带血管蒂皮瓣、骨瓣移植术数千例,成活率达90%以上,形成了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开展了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腹腔镜、内镜手术3万余例,该技术在滇西处于领先水平。目前,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我市城乡大地,为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市不断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紧紧围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条主线,以紧密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载体和突破口,以构建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新机制为重点,突破“医药”混合化、管理行政化、绩效呆板化、人才固定化、资源分散化等发展滞后、不协调、不平衡的难点问题,以“稳县、固乡、强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激活了辖区医疗卫生资源。
2018年6月,我市顺利实施公开选聘公立医院院长, 深入开展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实质性工作,全面取消药品、高值耗材加成,全面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实现了与医保支付政策的动态衔接,全面破除实行60多年的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旧机制,落实财政投入责任,初步建立了运行新机制,公益性明显强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医改各项业务指标稳中有进,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增幅为7.8%。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有效遏制和减少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改革开放40年来,严重影响全市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巩固了鼠疫、霍乱防治成果,狂犬病、乙脑、疟疾等地方病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疟疾已接近国家消除标准。探索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指导”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全市艾滋病疫情稳中有降。大力实施“妇幼健康计划”,全市孕产妇、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两项指标严格控制在《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要求指标内。血吸虫病防治切实开展,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我市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全市人口实现了由高增长、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增长、低出生、低死亡再到适度均衡发展的转变。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总人口达63.11万人,年内出生2935人,自然增长率为2.03‰;全市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0124人。同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记者 王淑云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