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从传统意义上的景点观光游览转变为深层次的全域旅游体验分享。近年来,通过实施旅游革命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全市旅游业“化茧成蝶”,实现了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发展。
发展理念从“规范化”向“标准化”转变。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通过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快旅游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立足大理实际,制定和完善旅游产品业态、旅游要素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产业运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领域的行业标准,作为旅游服务提供者的运营指南、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评价管理的基础依据。在总结推广崇圣寺三塔景区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化,并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化培训。
环境优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整合“吃、住、行、游、购、娱”与“文、商、养、学、闲、情”等旅游要素,积极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以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推进大理镇、喜洲镇、双廊镇等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大理古城创建5A级旅游景区,蝴蝶泉、双廊创建4A级旅游景区步伐,抓住昆大高铁开通运营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景区直通车,强化旅游客运、城乡公交对旅游景区(点)的服务保障,推进交通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完成进入国家旅游厕所管理系统的71座厕所等级评定工作。
市场产品从“品牌型”向“智慧型”转变。2016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6月,我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通过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特色小镇、智慧旅游企业,积极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与其他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和重点部位、环境实时监测。依托“智慧大理”“来大理网”和“一部手机游云南”打造数字化旅游服务平台,完善旅游智慧化设施,逐步实现导览解说智慧旅游一体化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全程智能化服务,实现旅游要素和游客利用信息化手段的“面对面”沟通。
产业布局从“点线+”向“旅游+”转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围绕“三城五区”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引导空间+产业培育空间+特色旅游空间”的全域旅游空间延伸布局。将全域旅游与质量强市融合、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融合、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融合、全域旅游与文化融合、全域旅游与教育融合、全域旅游与体育融合、全域旅游与康体养老融合等“旅游+”全过程。加大对外宣传招商力度,快速发展生态观光、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会展商务、科考探险、宗教文化体验、自驾游等旅游产品。
经济收入从“接待型”向“创收型”转变。紧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主导型支柱产业”的任务,着力推动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跨越,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2017年底,接待海内外游客1674.27万人次,同比增长11.05%;旅游总收入292.58亿元,同比增长18.59%。引导发展喜洲白族服饰、扎染和蝴蝶制品,上关乳扇,挖色刺绣和糕点,银桥绣花鞋,大理和银桥的大理石画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产品,成立一批特色民族传统工艺示范村,带动民族传统工艺振兴,形成一产连二产接三产的链条式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截至2017年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943个,接待人数达813.37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5.33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的31.8%;从业人数3.42万人,占农业从业人数的30%。通过多年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投资的重点、消费的热点、开放的亮点。
监管模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持续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1+3+N+l”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综合监管,服务全域旅游,形成统一调度、综合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机制。实施文明旅游形象工程,落实旅游投诉回访和跟踪问效制度,着力解决侵害旅游者权益等问题,切实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让游客旅游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安全检查、隐患治理、舆情管控、信息报送、组织协调等工作机制,强化安全风险监测与信息发布,加大涉旅事故预防与救援能力建设。 张 光 杨可珠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