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法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机构,培养人才,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充分挖掘,传承保护取得了明显成绩。
截止今年8月,我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1项,其中国家级7项(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绕三灵、大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绘、白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省级15项、州级16项、市级23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2人,其中国家级3人(白族绕三灵代表性传承人赵丕鼎、白族民居彩绘代表性传承人李云义、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省级14人、州级21人、市级64人。
围绕非遗保护工作完善配套措施,我市出台一系列文件,非遗保护管理传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广泛开展了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开展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展演和展示,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创新保护管理模式,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坚持开展非遗文化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遗产,2010年至今累计下乡田野调查近700次,制作整理非遗调查表1500余份,掌握了全市非遗资源,与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加强了联系沟通,档案和数据库有了充实的资料储备和支撑。
我市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培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自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给每位市级传承人发放补助1000元,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签订年度传承协议,调动他们履行传承义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短期培训班,培植传承骨干和人才,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已举办白族扎染技艺传承培训班、白族民居彩绘传承培训班、白族三道茶传承培训班、洞经音乐传承培训班等12期,共培训学员350多人。
为推进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我市支持家庭作坊式的保护传承,鼓励企业以保护核心技艺为重点的生产性保护传承。近年来,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族甲马等传习所,大理石、白族刺绣、白族剪纸等展览馆如雨后春笋般展现,点缀成苍洱大地美丽的人文景观。同时,这些非遗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被吸引体验,产品由购物式销售转变为体验式销售,非遗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截至目前,我市共扶持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12个,共争取到各级各部门扶持资金近500万元。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市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非遗工作专业人才,各类研究成果不断发表于各级报刊。先后出版了《本主文化——大理人的感恩情怀》《活着的记忆——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白族扎染技艺》《大理三月街》《大理白族服饰》《大理白族民居彩绘》等著作,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由于成绩突出,今年6月,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命名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记者 王淑云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