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8月9
星期四 第1172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贫穷不必感谢 中年之笑 亲密有间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贫穷不必感谢

□ 作者 刘世河 2018 年 08 月 09 日 星期四 阅读:26

近日,一篇18岁女生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来自一个普通农家,刚刚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的名字叫王心仪。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对贫穷就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不为境困,努力求学,终于叩开了名校的大门。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更值得敬佩。但因此就对贫穷致谢,尤其舆论界也纷纷跟风,恐怕就有点跑偏了。

一般意义上,能够自称“感谢贫穷”的人,大都是已经脱离甚至远离了贫穷的境况,这就像好多成功人士喜欢在人前大谈“感谢苦难”一样,其实无非是在刻意地拉长自己昨天与今天的距离,继而变成放大自己现在所谓成功的一个符号而已。王心仪的这篇文章之所以引发热议,恐怕与“高分”和“北大”这些字眼不无关系,因此,网友们便顺势将“贫穷”和“北大”简单地连在了一起。实际上,两者并无任何直接的关联,只不过一个寒门学子考上北大的兴奋以及激动的程度远远要大于一个富家子弟。我想这位女生的那句“感谢”,其内核更多的应该是感慨,感慨自己十年寒窗的苦读终获回报;感慨高考制度这个相对公平的机会;感慨自己从此就可以慢慢告别贫穷,甚至有能力让这个家庭也告别贫穷。所以她这句“感谢”,是饱含心酸又压抑太久的一种呐喊,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些年贫穷所带给她的到底是什么。

她是这样写的:“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字里行间,除了心酸,还渗透着一种骨子里的不甘和不屈。而这种“不甘和不屈”才是这个孩子身上最闪光的东西。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贫穷并没有影响她对梦想的追求,反而愈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贫穷也没有遮挡住她发现美好的视线,以及勇于直面困难并奋力克服贫穷所带给她的那些痛苦、挣扎与迷茫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还有始终挂在她脸上的那束阳光,那正是因为内心足够强大才由内而外投射到脸上的光芒。一个脸上有阳光的女孩,那她的未来一定也会是一片艳阳天。

所以说,王心仪能被北大录取,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拼搏的结果,而绝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应该说,是贫穷的家境更激发了她战胜贫穷的斗志,同时也是催她奋进的动力。贫穷和苦难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战胜它们才有意义。一味地强调“感谢”,无异于在美化贫穷,同时又是在变相地歧视贫穷。美化没有必要,因为它一点也不美好,歧视更不应该,因为贫穷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面对贫穷,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直视它,也唯有直视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去战胜它。

贫穷更不值得去感谢,尤其在接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假如考上的不是名校,抑或高考失利,名落孙山,那又该怎样呢?安于贫穷,还是憎恨贫穷?这都不对,即使没考上北大,甚至啥也没考上,也并非就是贫穷所致,而且要摆脱贫穷,也绝非仅此考学一条路可走的。如果要说感谢,王心仪应该感谢自己没有向贫穷妥协,更应该感谢她的父母,虽然家里日子拮据,甚至举债度日,却也不曾让她辍学的所有付出。正是这些付出才让她能够顺利地走进了考场,用自己的成绩叩开了名校的大门。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