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8月7
星期二 第1170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诗词里的立秋 忙碌的生活更有味道 立秋抢秋膘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诗词里的立秋

□ 作者 聂 难 2018 年 08 月 07 日 星期二 阅读:15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我国最古老的八个节气之一。

立秋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节气,是气候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后下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民间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在历朝历代诗人心中,秋是萧瑟、凄凉、衰败的代名词,节令之秋往往喻示着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诗人都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悲秋之作。如唐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自照深慨韶华不再,惆怅不已:“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全篇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再如晚唐令孤楚《立秋日》诗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宋人杨齐《立秋后有感》云:“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这些诗句所抒发的,都是光阴虚度秋意浓的悲凉。

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朋友,其怀念元稹的诗作《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便是佐证:“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当然,也曾有朋友以诗回赠,如李绅的《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遗憾的是,诗人只能遥相忆念,只能独自登高遣怀:“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髩,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有时他也忍不住,只好在诗中发发牢骚,其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矛稍清阳奉泳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坪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催颓。无因风月下,一共平生杯。”自己的年华一天天老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二十升官得志“忙”得连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诗人失意的惆怅。

然而,秋天并非都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刘禹锡赞秋咏秋之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引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情。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骛、秋水三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壮美图画。那盈盈秋水,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然的哲学之美。诗句中有远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以强烈的秋天立体的美感,让人多了一份深思和思考。

立秋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遇地是黄金”之说。在古代,倘若立秋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杜甫《立秋》)跨过立秋这道栅栏,夏日的浮躁渐次内敛为深沉的美丽,秋日的草木摇响了季节的风铃,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正向我们悄悄地迎面而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