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对嗜吃如命的主人公朱自冶煞是羡慕,他每天流连于姑苏街巷寻觅人间美味的惬意神情,叫人见了难免也口舌生津。尽管马咏斋的山珍野味和采芝斋的虾子鲞鱼,我们不能也无法大快朵颐,但是自小生在猫山脚下,皖河岸边,活蹦乱跳的鱼虾,圆滑机警的泥鳅,营养丰富的鳖鳝,自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爱;这其中,当然还少不了难登大雅之堂的田螺。
“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赠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据说古人早就有中秋品香芋、食田螺的习俗——品香芋是为了祭谢土地神,食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可是贪嘴的人们往往抵不住螺肉的诱惑,每年春天冰河刚刚消融,蒌蒿还未吐芽,炒田螺便成为街头巷尾小吃摊上最馋人的一道珍品。不过春夏的田螺肚中育满了小仔,无论是口感还是卫生上,都没有中秋前后的肥壮鲜嫩,因此在儿时的乡村,一直认为秋天是丰收也是最快乐的季节——只有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手里可以捧着香喷喷的米饭,不用菜肴也能美滋滋地吃上两大碗,假如再摆上一盘香辣可口的田螺,理所当然还得装上一锅铲了,直至肚皮滚圆,饱嗝连天。
想吃田螺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老屋前的池塘,村庄边的河沟,田野里的灌渠,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根本不必下水,只须在注满了清水的牛脚印里轻轻一摸,就是一大把,个头大着呢。由于田螺生性喜欢藏身于水底的淤泥之中,体内所含泥沙甚多,一般回家要养个两三天才能将其养净,常用让它吐去污秽的办法,是在清水里滴上几滴植物油,然后勤快地换上几次水就可以了;不过还有一个很土的法子比较灵验,说是用一个菜刀或者锅铲之类的铁器,晚上插在田螺堆中间,到早晨一看,田螺全都爬到了铁器上,并且已经将泥沙和幼仔吐了出来,再换上两次水,就可以用老虎钳剪去尖尖的尾巴,加了葱姜辣椒,炒上一盘,全家人便开始有滋有味地吮吸起来;假若有点烧酒抑或啤酒,那更是妙不可言了。
烹调麻辣田螺是母亲的绝活,乌不溜秋、腥味冲天的田螺到了母亲手里,就能变成一大锅鲜香扑鼻、红艳四射的美味佳肴,这真的让人羡慕。母亲先是将不能吃的田螺挑选出来扔掉,不能吃的是指田螺体内钻进了蚂蝗——这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软体动物,对人体非常有害。母亲说她只要看看田螺的外表,就能基本断定其体内有无蚂蝗;我不相信,就把母亲断定有蚂蝗的螺肉挑了出来,果然发现肉层上有蠕动的一只。挑选田螺需要细心,烹调田螺则要耐心了:先把田螺放进锅里清煮一会,再用漏勺将其捞出沥干,然后放进植物油烧热,再放进盐和辣椒酱进行爆炒。一大锅的田螺翻炒起来并非易事,常常会让人觉得膀臂酸痛;父亲为了减轻母亲的劳顿,便主动请缨揽下翻炒田螺的活儿,谁料没炒几下,一些田螺竟被父亲炒出了锅外,灶台边,地面上,随处可见田螺的身影,一家人被父亲的“高超炒艺”逗得开怀大笑。
水乡人家吃螺蛳,似乎天生就会,不像北方人,斯斯文文地用根牙签才能挑得出来,还吃得一手的油污;水乡人只需用筷子夹起一只,上下唇抿紧,用力一吸,肥嘟嘟的螺蛳肉就滑进了嘴,根本不会弄脏了手,美得很呢!当然,田螺还有比较讲究的吃法,就是将螺蛳煮熟,剔出螺肉,炒青翠的韭菜,炖嫩黄的鸡蛋,那又是别样的一种风味在齿颊悠长地留香。
斗换星移,沧海桑田,四十多年稍纵即逝,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吃田螺,爱把它放在嘴里轻轻地吮,慢慢地咬,让味蕾尽情享受那一点点麻,一点点辣,一点点香,或许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而在过上一把瘾之后,再想想清苦却快乐的童年,想想乡村、小河与泥土,恍若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自己还是那个提篮摸螺的容易满足的孩子,不觉时光催人老,就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极至境界!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