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在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拼搏意识,以空前的力度和举措,高位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此过程中,我市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抓手,把培育脱贫增收产业作为着力点,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点,全力推进产业扶持进村入户,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多渠道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径,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政策支撑,推动产业扶贫进程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大理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大理市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大理市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着力培育壮大烤烟、蔬菜、蚕桑、生物药业、特色水果、特色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着力打好产业扶贫政策“组合拳”。组建成立大理市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大理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第13次会议及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大理市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全市产业扶贫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编制完善全市相关产业扶贫精准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产业需求清单,扎实推动全市产业扶贫进程。
通过土地流转,增加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
我市结合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等八项重点工作,完成洱海流域土地流转7.05万亩,实施规模化经营和生态化种植,覆盖全市农村群众5.8万户,每年可根据流转土地面积,稳定增收2000元/亩,有效增加流转范围内贫困群众及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赢”。
通过财政投入,帮扶贫困群众实现循环发展
为切实提高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帮扶贫困群众快速积累发展资金,短期内实现明显增收,提振贫困群众生产发展信心,2017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精准”要求,结合贫困户发展意愿及实际情况,大力实施贫困户产业扶持到户项目。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652.28万元,扶持2100户贫困群众种植生态蔬菜、优质大米、烤烟、蚕桑等中短期经济作物5947亩,养殖牛、猪、鸡等1.2万头(羽)。通过实施“短平快”项目到户补助,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众生产发展投入成本,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年内实现被扶持贫困户户均增收2200元,有力调动贫困群众生产发展积极性,最终实现产出——再投入——产出的有益循环发展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我市立足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目标,在投入财政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循环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构建“长短结合”立体产业扶贫结构,积极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全力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特色产业,通过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组建合作社、引进优秀龙头企业,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长期帮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发展,脱贫致富。截至目前,每个乡镇均成立了产业扶贫基地,全市11个贫困村实现每村都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引进15家优质企业,大力发展蚕桑、车厘子等高原特色农业,与1802户565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每户增收3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增收。在太邑乡和喜洲镇引进人间仙境公司,流转土地1235亩用于发展车厘子种植和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合作社入股分红、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方式,对25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在保证保底收益的同时,强化贫困户生产技能;在双廊镇引进广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引导400户群众(含贫困户113户)种植桑树1088亩、养蚕685张,采取政府补助桑树苗及蚕房建设资金、企业免费提供蚕种和技术指导的方式,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定价收购,通过发挥种养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主动发展脱贫。
通过产金互促,破解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瓶颈
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矛盾,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培植产业,我市财政筹资1500万元,积极主动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坏账补偿,打消金融机构放贷顾虑,提高放贷积极性,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可获得户均3至5万元的贷款。截至目前,我市先后与农合行及农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并率先于全国在太邑乡推开富滇—格莱珉贷款模式,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1050户4547.8万元,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550笔1016万元,有力破解资金发展瓶颈。此外,积极探索“金融兜底扶贫模式”,与富滇银行签订《扶贫小额信贷精准合作协议》,对无发展项目、无法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富滇银行按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信用贷款,结合“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合作共享保底收益、土地流转、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方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扶持100%覆盖。目前,已签订贷款合同180户,富滇银行正在逐户审查,已发放兜底贷款57户285万元。
通过培训转移,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
我市深入贯彻“五个一批”要求,牢固树立“1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理念,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大力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按照“渠道不变、统筹规划、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旅游、酒店、家政服务、餐饮、汽车制造和乳业等市场和企业需求,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扶贫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等广泛而有效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确保“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仅今年,就已实施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3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0人。二是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充分利用乡镇服务平台广泛宣传就业扶贫政策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就业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12场,实施“技能培训+岗位供给+推送服务+上岗就业”一条龙家政类供需见面会2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811人(市内转移就业521人,县外省内转移就业97人,省外国内转移就业193人)。
通过实施土地流转、产业到户补助、金融扶持、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分红、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项产业扶持政策,我市目前已实现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享受1至2项以上的产业扶贫项目,剩余901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已纳入低保或农村分散供养兜底,真正通过产业扶持,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