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的“甲马纸”,亦称“甲马”“纸马”,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木刻版画,流行于云南各地,以大理一带数量最多,白族甲马最具特色。甲马是民间用于祈福消灾祭祀活动的用品,是至今仍然活跃的民俗文化。
7月9日中午,喜洲镇龙首关古碉楼旁,白族甲马传承馆,张春政刚送走一批前来体验甲马的游客,他倒了一杯茶,整理一下工作台,坐下来把未雕完的甲马板完成。
张春政的父亲张瑞龙是云南省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马传承人,他家祖上长期从事甲马制作,而他以后也会继承下去。2010年从部队退伍,他便随着父亲制做甲马。制作甲马木板需采用梨木和香樟木,这两种木材制成的甲马板,可以反复使用七、八十年。甲马制作比较简单,只有刻版和印刷两道工序,喜事、招财、生子、祭祖、建房,每一张甲马风格各异,充满乡土气息。现在他们家成了“白族甲马传承馆”,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这里感受和体验这一古老神秘的白族祈福文化。
现在大理甲马传承人可做甲马的只有3个人,张家父子算一个,平时甲马雕刻印板和印刷都由他们父子二人制作完成,在这儿天地之间,花草树木,本主神灵都有对应的甲马,人一生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甲马中找到,哭时有哭神,走路有路神,发财有财神,吃饭有灶神,姻缘会喜相逢,死亡也会由甲马送达净土。
大理古城以北十几公里的喜洲,是茶马古道重镇,现在已经成为认识白族甲马走近甲马必到之处,这和这里独特的风俗民情分不开。
据记载,大理国王段思平生于喜洲,当年段王常来喜洲,便因此地有独特的风物。最让喜洲出名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纵横商场的喜洲商人,他们从喜洲出发,延着茶马古道,穿越山林湖泊抵达缅甸、印度,川藏高原,还把商号开到了上海。而喜洲商人发迹的生意,是茶,就是现在闻名于天下的下关沱茶。
也许赶马帮走茶马古道,一路要面对恶劣的环境,突发状况,风雨兼程,而做生意只有赚钱和亏损两种结果,让喜洲商人坚信这世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成与败之间,都有神灵的存在,甲马纸便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出门时烧一张平安甲马,招财甲马,一路便会畅通无阻,安全回到家烧一张本主甲马、人畜兴旺甲马,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幸福。也许正是这种朴实信仰的力量,当大理别的白族村子不再使用甲马纸祈福时,唯有大理以北的喜洲,完整的保留了这一古老的文化习俗,依然在民间广泛使用。
张春政现在也成为大理市甲马传承人。据前来购买甲马的白族老人说,他们家制作的甲马非常有灵性,家里小孩哭闹不止,到门口烧上一张甲马纸,立刻止住,十分神奇。张家的甲马纸内容广泛,远至澳门的赌神甲马,下关的将军老爷,近至每个村的本主,百家姓,十二生肖,山川河流,龙神火神,建房子,娶媳妇,生孩子,接祖送灶神,可以说人的一生能遇到种种事情,都一一在甲马中了。
甲马,是白族先民对自然不解而创造出的民间艺术,旧时神像皆有马乘骑,故称甲马纸。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甲马作为民间祈福文化,马帮所到之处,穿山越岭,为了保护人员、马匹、货物运输的安全,祭拜山林树木之神,路神桥神河神,也成了马帮的传统,进而将白族甲马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普洱一带疟疾流行,盗匪频繁出没,喜洲人严子珍和杨鸿春决定冒险把普洱毛茶运到下关加工,创制定型成沱茶,其早期商标永昌祥,刻有一只狮子,脚踩彩带,应出至甲马匠人之手。从喜洲镇附近的龙首关到下关镇的龙尾关,是起点与终点,一个由甲马祈福引领的商业传奇,由此起步。大理茶商制作加工的沱茶,经马帮运往缅甸、印度、尼泊尔,全长3800多公里的路线,征服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古道,成就了滇商的传奇故事。
赶马人与自然最是接近,因为一旦马帮开启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之旅。甲马文化作为白族祈福活动,对于马帮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庇佑。
甲马纸主题有祈求平安、招财求福、求子求学、驱鬼避邪等内容,也有祖先崇拜、本主崇拜、自然崇拜、佛道神灵及万物有灵等内容。图形种类则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神袛鬼灵、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等。
张春政和他父辈们制作甲马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习惯在开始制作甲马纸前,泡一杯绿茶,这是产于苍山的“雪绿”,口感细腻,汤色明亮,略苦涩回甘极快。下关沱茶也是他的至爱,那独有的烟火气息,像焚烧甲马的味道,让人有一种妙香萦绕,身心安顿的感觉。
白族人每逢节日和特定的祭祀活动,酒、茶、甲马纸是必备的用品。喜洲历史上商帮云集,上世纪40年代末,喜洲商帮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以永昌祥、鹤庆祥、复春和、鸿兴源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主的商业集团,成为资金最雄厚,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第一大商帮。
喜洲商帮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茶马古道的艰险,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生意的起伏变化,让甲马祈福融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得到广泛应用,历经沧桑风雨之后,依然根植于喜洲一带民间,成为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土地、树木、道路的尊重,使人们爱护自然环境,知书达理,对苍山洱海的保护已深植于心,是喜洲最纯朴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张春政和父亲张瑞龙作为甲马文化传承人,现有新老五百多块甲马印板,其甲马朴拙淳厚,简古朴素,线条有力,虚实结合,形象生动。白族人认为,甲马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使者,能祈福禳灾,天地三界,日月星辰,桥有桥神,路有路神,出门、赶路都要烧桥神路神甲马纸,祈求平安。在白族人看来,万事万物都有神灵。对树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洱海周边的许多村子都有大青树,在风水树下烧甲马纸,可以带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子孙满堂,国泰民安。每年大年初一到本主庙烧甲马纸,就不会发生灾害,五谷丰登。大门上贴一张招财童子和门神甲马,这一年就清吉平安,万事如意。
“人马平安”甲马纸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甲马。人马平安由一人一马两个部分组成,并配有佛教“卍”字图案,上有两行字:“家门清吉,人马平安”。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温暖的所在,一家人平安幸福,走再远的地方,心是安定的。而对于曾经马帮来说,一走数月的茶马古道,来回奔波,人马平安是最大的保障:“车到车居住,马到马且停,新人来到此,车马大吉昌。”从远古到现在,这是白族人对出行平安、顺利的一种愿望的表达。
甲马纸中“天地”是众神的统领,能保四季平安,财源茂盛。对于白族人而言,以红色纸印制的天地之神甲马,更是地位高,分量足。山神、土地神是掌管山水、管土地及山上的动植物,和庄稼六畜,家人健康之神,有山神土地的保佑,才能平安健康,人畜兴旺发达。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是大理的山神会,各村的莲池会都要念经祈祷,供奉山神土地,茶是必须的祭品。茶长于苍山,提神醒脑,解毒通灵,是白族人认定的神物,再烧山神甲马、土地甲马、树神草木甲马便把心愿送达,得到神灵的保佑。
据当地老人说,赶马帮的人出行之前会带上甲马纸,如果在途中遇到风寒发烧,马锅头以石块垒成灶台,烧起柴火,将沱茶撬开,放入小罐中烤至熟香,冲入沸水,再烧化一张药王甲马放入,称为雷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对于风雨兼程的马帮来说,茶泻火解毒,甲马代表信仰,都是最好的良药,有茶和甲马便可以获得一路的顺利无碍。
报喜甲马、精神甲马、甲马之神、平安甲马、追赶甲马都是单独以一匹马作为图案。马在民间所起的作用是“送达”与“沟通”,比如甲马之神,在祭祀中既是各路各方神祇的总指挥,也是开路先锋。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烧一张印有平安字样的甲马纸,便能保佑全家安康。
白族甲马是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民间信仰和民族习俗,主要有三种的使用方式:焚化、张贴和供奉。使用时一张或多张共同使用,先后顺序都有规律,一般都由家中老母亲负责祈福。节庆、祭祀活动,使用甲马纸,去病消灾,驱邪纳福,但都有严格要求和规范,不能马虎和乱用。
父亲上昆明展示甲马文化了,这些天,张春政和妻子全天都要在传承馆里,客人来的时间不固定,有早有晚,人数都在二十人以上,大多数是外地游客,他会一遍遍的认真讲解甲马的故事,这是他家祖祖辈辈都在守护着的一个关于甲马的传说。他想起从前爷爷为了保住雕板,在土墙中藏起了甲马,只为了让这一古老的白族文化不会消失,希望有一天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甲马,并带来吉祥安康。
张春政今年28岁,他对甲马有很多的想法,怎样让甲马融入现代生活中,他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只为了把这个茶马古道上的甲马传说讲给更多人来听。
一个沱茶,太多茶马古道的回忆,一张甲马,太多的祈愿和祝福,这个美好的传说会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
冯骥才主编:《云南甲马卷》
丁达贤著:《古老神秘的白族甲马》
杨政业著:《白族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