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下乡调研,和一位群众谈起农村大操大办之事时,他讲述了一些苦衷:他今年春节前回乡,带回务工收入近万元,但走访亲友、做客等过程中感受到农村随礼很重,过完年后他带回的收入就全部花光,这让他很无奈。
的确,在生活中,许多群众对“赶礼”负担之重深有感触,打心眼里不愿大操大办,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办。在现实中,不少群众知道这样送出去、整回来是个“死循环”,铺张浪费不说,还劳心费神。可回头一想:“风俗就是这样,大家都办,你不办,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只好随大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如何执行落实并取得成效,却是考量各级党员干部智慧与能力的一道考题。只有将移风易俗与尊重群众民俗有机结合,让群众共享移风易俗成果,使他们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让农村移风易俗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群众熟悉婚丧喜宴相关规定出台的背景、原因、现状及影响,做到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该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使群众信服,让大家满意。这就要求各级工作人员既不能生搬硬套、教条执行,也不能作壁上观、放手不管,要注意事前、事中、事后的提前跟踪预防、及时管理制止不良行为,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条件,凡出现婚丧事大操大办不正之风的,给予黄牌警告,直至撤销荣誉称号,促进农村从简戒奢新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村组干部、党员要做移风易俗氛围营造的“引领者”,引导带动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断转变大操大办不良社会习俗,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改正不良思想和陈规陋习,把精力放到增收致富和建设文明和谐的村风家风上。
总之,乡风文明上有行下必效,只有党员干部自己做好了、做正了,久久为功,全民上下就会形成“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良好氛围。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