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一年麦黄时,我从城里回到乡村,帮助父亲收麦子。麦浪滚滚,丰收在望。收割机用了不一会的功夫,就把五亩麦田收害完毕。现在收麦原来这么简单。站在田头,不由得想起儿时收麦忙的情景。
镰刀割麦、碌辏碾场、木锨扬麦,这是停留在儿时最早的关于麦收的记忆。现在,由于机械化的进程,那些曾经被视为麦收必不可收的农具,都在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那巨大的轰鸣的收割机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欢迎。然而,这些现代化的收割机由于麦茬收的高,地里遗落的麦子多等问题,也不免让村民们头疼。
小时候我们盼着收麦,因为生活困难,收麦能吃顿白面馒头。长大以后怕收麦,因为收麦最累人。有“人怕收麦,牛怕过秋”的谚语为证。初夏,我们这儿进入雨季,所以麦子只要熟了,就要抢收,那时候在生产队,每到过麦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割麦子,天气炎热,弯腰挥镰,那才真叫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在农活里最怕割麦子,几百米的地头,人家很快就割完,我往往是三步一直腰,两步一抬头,腰酸背疼,大汗淋漓。
几千年农业传承下的习惯,在麦收时节,村里在外打工的中年人、青年人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到村子和天抢麦。村民们说,麦收时节全看天气,如果天气掌握不好,一季麦子都得打水漂。
进入阳历六月,乡镇的集市就红火了。村民们主要上集去买收麦子的农具。
我每年总是随父亲上集市上购买些推板、扫帚、木锨等传统的收麦农具。然后,等麦黄时,全家上阵来割麦子。用三天时间先割麦子。
割完麦子,照例是碾麦。几家人凑在一个大场子里,齐心合力,这家碾完,碾那家,老牛牵着碌碡,滚啊滚啊,一圈又一圈,这时候,忙活的只是那一个赶牛人。别的人就可以闲静地坐在树荫下,歇歇手脚,抽抽烟,喝喝水,说说话。
后来有了专给人割麦的麦农。记忆中的麦农们磨亮镰刀,戴上草帽,背上一壶凉水就去麦田收割麦子了。他们弯曲着脊背,汗水湿透了脏旧的衣裳,当一片片麦子倒了下去又一束束被捆了起来的时候,他们仍然不能舒展筋骨,仍然要在酷夏炎阳中运麦、打麦、晒麦、入库……
现在收麦时村庄年轻人不多,中老年人在忙乎着,他们延续着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他们留守着一份对祖辈怀念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中,留守在这块有着很多故事的感受之中,那些曾经的镰刀,石碌,木锨等等麦收农具,便于让现在的孩子们记住那些曾经的岁月,明白父辈的辛苦,今日的幸福。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