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已经存在近2000年的本土宗教,我国的道教名山很多,离我不算太远的巍宝山就是道教名山之一,它也是南诏古国的发祥地和中华彝族祭祖圣地、国家森林公园,早就想去看看它的神秘与风姿,追寻一下得“道”神仙的踪迹。
趁着放假,一家人驱车狂奔400公里,来到南诏古国的国都巍山古城已经是下午,在游览了古城的风土人情、文化遗迹,并品尝了巍山名特小吃“锅粑豆粉”、“一根面”之后,第二天一早就直奔10多公里外的巍宝山。
巍宝山最高峰海拔2500多米,比巍山县城高出将近千米,车子盘山而上,才到半山腰,整个巍山坝子和古城全貌已经尽收眼底。道路、村落以及古城的拱辰楼、星拱楼及坝子里的封川塔、文笔塔等建筑依稀可见。
巍宝山很早就与道教结缘,在汉代就有孟优在山中传教,自唐代开始修建道观,兴盛于明清时期,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巍宝山古建筑群1987年就被列为了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道观林立,古建筑荟萃,有青霞宫、长春洞、玉皇阁、文昌宫、灵官殿、斗姥阁、甘露亭等道观宫殿古建筑20多座依山而建。其中长春洞建筑雄伟壮观,雕刻绘画艺术精湛不凡,大殿正中的“凌云塑阙”、“万象中涵”匾额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宫观布局美观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点,体现出道家历史文化艺术的精髓。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衍生万物的根本,尊奉的神仙是道教将“道”的信仰人格化的体现,以修身养性、弘扬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山水为修行的方法和目的,是古人最朴素的人生观、自然观、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走在山间小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年代久远的道士坟墓,想必,这些巍宝山道长已经修行成仙,并且和山水、自然永远地融为一体了。
从哲学上讲,“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而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道”也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道路、方式、方法和规律。所以,道家认为,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世界以前,“道”就已经存在了,“道”是永存的。我们经常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用以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也体现了道家以“道”为大的思想主张和降妖除魔、维护人伦秩序的正义感。
与所去过的众多庙宇道观不同的是,巍宝山上每一个观、殿、宫、阁都有供游客喝水的桌子、杯子和装满水的热水瓶,游客可以坐下来休息、喝水,也可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水杯随意加水。山上的青霞宫还提供用中草药熬制,具有解热、止痛、消炎、化痰、止咳作用的“道家养生茶”供游客品尝。还可以请道长讲解和交流道教传统文化。
除了道教文化,彝族文化也是巍宝山的一大亮点。2000多年以前,彝族的先民就在巍宝山一带农耕、放牧,自由生活。1300多年前,洱海地区有六个民族部落,又叫六诏。蒙舍诏在各诏的南边,称为“南诏”,首领细奴罗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国。第一座都城就建在现在的巍山县大仓镇。彝族把真正能代表本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获广泛公认的历史人物尊崇为“土主”,把他神化并崇仰膜拜,现山上的土主庙就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产物,为本民族和家庭的保护神。南诏土主庙是华夏彝族的祖庙,建于唐代,内塑有南诏国13代国王以及凤迦异王子、蒙舍龙、三公主等青铜塑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十五,是延续了1000多年的彝族祭祖节,全国各地的彝族同胞都会到这里寻根、祭祖。
巍宝山上自然植被完好、动植物种类丰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享有“巍宝天下幽”的美誉。满目苍翠的高山栲、直插云霄的松树王、花大如碗的古山茶,还有柏树、香樟……在巍宝山中,众多古树名木就是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走在林间小路上,蝉鸣四起,松鼠玩乐,花香鸟鸣,树龄一百年甚至三五百年以上的云南松、柏树、高山栲等比比皆是,灵官殿内桂叶银红山茶花已经有400年的历史,它们见证着巍宝山的前世与今生。
巍宝山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胜地,也是鸟类生存和迁徙停歇的天堂。在附近的隆庆关上,立着一块明朝万历年间镌刻的石碑“鸟道雄关”。每到中秋以后,会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在这里停歇,又从这里飞过,飞到邻近的南亚、东南亚等地过冬。经专家考察,这里既是西南地区古丝绸、茶叶的重要驿道,也是候鸟迁徙的咽喉通道。
在这片近20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核心区也有好几平方公里,要想走马观花地都看一遍,也要一整天。我虽然没有专一的对某种宗教的信仰,但对道家的思想文化是很赞同和理解的。崇尚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道家的修行目标,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规矩和准则。这次到巍宝山寻“道”,再一次近距离见识和了解了道长、道观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