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所以要写下这篇读后感,只是记录一段自己看书学习的心路历程,而且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的确有很多感动,总想一吐为快。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31万多字,共452个页码,其中还有120多幅插图,都是习近平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书用的是70克原浆纸,虽只有400多页,但感觉已经是一部厚厚的大书。其写作体裁是访谈实录,有“知青说”、“村民说”和“各界说”几大部分,其故事情节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而且有很多情节都是众口一词,有些重复,因此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我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读完一段之后又掩卷思考,因此读得有些缓慢。
读罢全书,孟子的一段经典名言自然而然地冒入脑海,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段话所蕴涵的思想,充满了实践论和辩证法。如果你了解了习近平的插队经历,再看看他之后所做的桩桩大事,那么你就会觉得这段话是为他“量身定做”的。15岁离开首都北京,来到了“老少边穷”的陕北农村,而他所在的梁家河又是这个地区的特困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已经是野菜杂粮果腹充饥,但有时一天两顿饱饭还难以保证。知青来到这里,首先要过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对于来自首都北京,从小出生在高干家庭,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说,无疑是经历了浴火重生似的“凤凰涅槃”。
但习近平就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四个最”,即: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看书最多、为群众办的实事最多。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造良田,他为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办了购销店、缝纫社、铁工厂。这些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当地比登天还难。特别是他想尽千方百计建起了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照明和燃料问题。这种举动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延安地区甚至是整个陕西省开创了利用沼气的先河。回过头来观察分析,陕北7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这些对他以后的成长和进步,特别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的非凡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概括起来说,陕北7年是他克服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青少年都难以克服的各种困难的7年;是他在极其限苦的环境中,在不堪重负的体力劳动强压下,还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7年;是他身临其境深入了解贫困农村,又将自己自觉地融入农民队伍的7年;是他力所能及为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点一滴改变陕北农村贫困面貌的7年。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这7年,使他坚定了一生的信念,明确了今后的人生方向。
离开梁家河以后,习近平进入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进入中央军委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之后一直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上做实际工作。陕北7年,清华4年,军委机关3年,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之后在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有这么多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有这些都是干好领导工作和可以总揽一个大国全局的宝贵财富。
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后,习近平总书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并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使伟大祖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振奋人心和深得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戴的是从严治党,惩治腐败业绩昭昭;从严治军,在实现强军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使全国各阶层人民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成果。在国际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亚投行的开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实惠;大国外交的实施,对周边国家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中国人民对开国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崇拜。毛主席的这种值得崇拜的权威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自然形成的。虽然我们不提倡人为的个人崇拜,但崇拜功勋卓著的国家元首和人民领袖,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从公元前26世纪崇拜三皇五帝开始,到对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又到对清代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的崇拜,都可以从中华文化典籍中查到点赞的诗文、楹联等。毛主席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电视剧《康熙大帝》,长篇小说《乾隆王游江南》,还有对唐王朝“贞观之治”点赞的大量诗文等,这一切,都是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崇拜有丰功伟绩的领袖的例证。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有人写过一首歌,叫《习大大,彭妈妈》,传唱大江南北。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和唱法有点“个人崇拜”之嫌,但值得崇拜自然有值得崇拜的充分理由,既然人家已经有了理由,并说出、唱出发自肺腑的感叹之言,就算是言论自由吧!
去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之后被带到国外去宣讲,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而且所到之处还受到特别欢迎,这充分说明报告本身值得一听,它不仅关乎到中国的发展进步,还关系到中国发展起来后给世界各国带来的诸多好处,人家当然愿意听,当然欢迎中国宣讲团去宣讲。
建国之初,我们大唱特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六十多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经过了曲折发展、迂回前进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样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这是我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的肺腑之言。作为喜欢读书看报的文化人,作为具有崇拜领袖基因的本份的中国公民,我还希望能够看到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的完整的人物传记。这不仅是满足我们这一层人的阅读需求,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传记会更加丰富我们党史的文库,对存史、资政、教化是大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