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斜照,烟波浩渺,粼粼的波光倒映在岸边民居的白墙上,也荡漾在海边每一位旅人的嘴角上。每一步、每一眼,都是绝妙的湖光山色。洱海,双廊,唇齿相依,成就了美丽的苍洱风光。为了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双廊镇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举措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以葆永续发展。
近年来,为保护好洱海“母亲湖”,双廊镇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洱海保护为中心,注重规划编制,结合“五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做到“天天推进、件件落实、事事见效”。
严格管控
“两违”整治卓有成效
在双廊村黄金海岸客栈,能看见客栈大门和各个房间醒目的“保护洱海自行停业”标志。客栈负责人阿霞介绍,她是双廊最早一批投资兴建客栈的人,多年来见证了双廊经济社会发展的点滴变化,从客栈经营发展的长远考虑,她非常支持政府保护治理洱海。“虽然眼下会有一些经济损失,但是等洱海保护好了、双廊建设美了,客栈就更好经营了!”话语里充满了对双廊未来和客栈美好前景的展望。
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升温,双廊镇旅游客栈出现井喷式发展。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开展以来,双廊镇重拳整治流域“两违”(违法经营和违章建筑)。通过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有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根据水生态保护核心区餐饮、客栈经营户暂停营业的工作部署,辖区内628户餐饮客栈经营户按整治要求全面自行关停,并完成复审复查和重新建档立卡备案。按照核心区只增不减的原则,大力进行整改,成立餐饮客栈服务业监督巡查队巩固关停成果,共关停违规经营户162户,成立餐饮客栈服务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同时,为规范建筑用地,保护好洱海周边土地资源,双廊镇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建立健全了建房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管住当前、消化过去、规范未来”的原则,共拆除违章建筑469户。通过建立农村个人建房联审联批制度、专管员制度、巡查制度和严格执法管理制度,努力消除违章建筑。
在下一步工作中,双廊镇将一如既往保持“两违”整治高压态势,坚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违规建筑的产生,为洱海流域生态建设构建有序的发展环境,守住绿水青山。
多措并举
“两污”治理成果显著
为全面根治村镇“两污”,双廊镇采取“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管理措施和“土洋结合”的应急抢救模式,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污水收集处理及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机制,全镇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点线面”的管理模式即夯实“点”,快速推进化粪池建设,确保每家每户污水自净;铆实“线”,有效推进河长制落实,确保每条沟渠监管到位;落实“面”,高效推行市场化运作,确保每片区域保洁达标。
在高统筹、全方位的治理下,双廊镇全镇沿海8个自然村已建成污水收集管网,在污水管网未覆盖的16条巷道低端建设集污池16个,并利用水泵将污水提升至污水处理系统,有效解决巷道两旁400余户农户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并对辖区内已建村落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跑、冒、漏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排查,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清淤疏通,保障雨季排水顺畅。清理整治沿海4村29条9800米巷道黑臭水沟,完成清掏污水检查井324个,共清理淤泥及杂物170余吨。采取村民自治方式,提标扩面收取垃圾、泔水清运费由原来的60多万元增加到298.3万元,实现垃圾清运、滩地保洁、管网维护市场化运作。全镇共组织8.72万人次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清理活动,清运生活垃圾5700吨,并及时打捞死亡水草。
精准施策
面源污染大幅减少
保护洱海,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一个关键环节。由于以往不尽科学的灌溉方式,出现了化肥、农药等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洱海,影响了洱海水质。
为确保实现面源污染减量,双廊镇精准施策,划定水生态保护核心区,完成沿海4个村委会核心区内环海东路路肩外延30米范围内92户农户的100.645亩土地流转工作。通过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宣传动员管控,确保核心区无大蒜种植,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步伐,实现流域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加大对禁种禁养区域内养殖户的管控工作,实现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做到无规模化畜禽养殖户,按规定配套污染收集处理设施。
同时,双廊镇还由村组推荐,镇政府统一招聘了13名大春生产管水人员,对6座泵站进行管控,全面实行定点专人管水,加大巡查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农田漫灌废水流入洱海。
强化保护
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有力推进
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是指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开展无序取水整治,增加清水入湖补给量,推进河道生态治理、湖滨湿地恢复、面山绿化等生态系统建设,增强水源涵养保持能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双廊镇按照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开展沿湖滩地生态修复,完成了2个片区共1680多平方米的滩地修复,积极协调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评审工作,同步开展农田水利改革,配合推进大理市2016年、2017年小农水利重点县项目,禁止农田大水漫灌。完成全镇1564口地下井建档立卡工作,待投资1亿元的双廊自来水厂建成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后,对地下井取水进行封堵和取缔。为提升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双廊镇还进一步巩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果,全力推进1150亩耕地退耕还林、水土流失防治及面山生态修复治理。
挂图作战
“三大工程”全面提速
为争取提前实现截污治污全覆盖、规范提升旅游形象,双廊镇围绕洱海保护、全域旅游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大理洱海保护双廊截污治污工程、双廊镇自来水厂建设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白族村落风貌恢复提升工程“三大工程”提速建设。
大理洱海保护双廊截污治污工程总投资约2.68亿元,包含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尾水库塘三个工程。目前,已完成18313米截污管网的铺设,污水处理厂厂房已封顶,尾水库塘完成95%。双廊镇自来水厂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包含日供水量10000立方水厂1座、取水泵站1座及相关管网建设。目前,已完成水厂厂区所有单体主体工程建设及设备安装工作,外接管网37.8公里已铺设完成,实现多个自然村统供水。旅游基础设施和白族村落风貌恢复提升工程总投资约5.5亿元,包含环境综合治理、旅游基础设施、南北游客服务中心及大型停车场、复线路拓宽改造、电力配网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双廊按4A级景区管理运营。
明确责任
执法监管力度加强
为严格落实洱海保护治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双廊镇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势推进执法监管。通过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整合镇村组和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工作队力量,建立全镇1个大网格、4个中网格、79个小网格、105名网格化管理员参与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层层划分沟渠河道清理、餐饮客栈经营户管理、环境保洁等责任区,逐级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无死角、零遗漏、全覆盖。
在实际工作中,双廊镇强化镇、村巡查,建立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工作巡查制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2017年共组织巡海39次,查找解决问题148个,形成巡查通报39期。通过严格执法监管、整合综合联动执法力量,对环境违法、各类乱丢垃圾、乱倒污水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并罚款。取缔临时摊位689个,规范门店经营行为243起,规范流动占道摊贩行为4018起,拆除违规广告牌123面、灯箱86个。通过严管重罚,起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作用。
同时,双廊镇还严肃执纪问责。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开展以来,镇纪委共开展专项督查51次,督促落实整改问题25个,形成督查通报8期,对工作中推进缓慢的相关人员进行提醒谈话,为“七大行动”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纪律保证。
全民参与
民间活动大放异彩
保护洱海,不能光靠政府工程,公众的理解和参与也是重要的一环。双廊镇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中,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机制,深入实施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宣传教育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将“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变为自觉行动,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努力营造“保护洱海,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为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洱海保护治理行动中,双廊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全镇 41个基层党组织和757名党员踊跃参与到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98名党员和镇村组干部主动将自己经营或承包给别人经营的餐饮客栈自主关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双廊镇还组建了1支 64人的洱海保护义务监督队,开展“洱海保护大讨论”活动30余场次,完成7个村委会 41个自然村41版村规民约和洱海保护村规民约上墙公示,书写张贴标语 300余条、宣传栏155块。在全镇8所中小学全面开展以洱海保护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各完小均刊出洱海保护主题板报,开展“三清洁”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良好氛围,使洱海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如今,漫步在双廊的街头,少了游人如织的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少了车水马龙的嘈杂,取而代之的是管道沟渠的交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双廊镇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久久为功,是对洱海“母亲湖”的反哺,更奠定了自身长远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