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大理,几丝寒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洱海上升起的时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就慢慢地舒展开来,变得鲜活而亮丽。
柔和的阳光从玻璃窗照进大理市图书馆阅览室的时候,一名84岁的读者就会准时坐在窗边的书桌上浏览报刊、翻阅杂志,他就是大理市图书馆的传奇读者刘光裕。刘光裕是一名退休老教师,是地地道道的大理人,在大理古城工作和生活了一辈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气晴朗,刘光裕老人每天都会到大理市图书馆看书阅报,这一来就坚持了60多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会亲切地称他“刘老师”、“刘叔叔”。如今,刘光裕已搬到了下关城区,但是他依然每个周末都会到大理市图书馆借阅各种图书,坚持每天阅读。当人们跟他交谈起到图书馆借阅的目的,刘光裕只会说一句,“图书馆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得到了丰富的知识,让我淡忘了许多痛苦,它凝结了我一生的情结。”在大理市图书馆,每天都在默默地上演着许多精彩的故事。
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的大理市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2014年因大理古城文化中心恢复重建项目,拆除原图书馆大楼,新建图书馆。重建后的图书馆于2017年投入使用,现有面积16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12.8万余册,馆内设有综合阅览室、外借室、儿童阅览室、过刊查阅室、地方文献室、古籍室、电子阅览室等读者服务窗口。
截止目前,大理市图书馆新增藏书1000余册,已全部完成编目工作,开始上架流通。多年来,大理市图书馆坚持“无休息日工作制”,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全方位开放各科室,做到天天开放、按时开放、免费开放,接待读者5000余人,外借书刊6000余册。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好免费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合理利用免费开放的专项经费,不断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政策执行到位、经费使用合理、制度科学有效,实现了全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长效运行。每年平均接待各类读者5万多人次,外借图书2万余册。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在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开展社会再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文献名邦的大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理市图书馆是大理市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成功典型,目前,像大理市图书馆这样的读书园地已覆盖到全市。近年来,大理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城区内建成两家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在11个乡镇各建设一个图书室、在143个村委会(居委会)各设立一个农家书屋,全市目前共有公共图书馆、图书室、农家书屋150多个,共有图书90多万册,形成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网全覆盖。
石块村是大理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今年儿童节期间,一场有意义的“快乐读书 快乐成长”主题书香进校园阅读推广活动让石块村的175名小学生体验到了文化大餐。
大理市图书馆、双廊镇图书室在石块村完小开展了趣味读书角、阅读分享·经典诵读等活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精心挑选了30多本主题健康向上、内容简单风趣的儿童图书给在校学生现场借阅浏览,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的小故事,让他们学知识、明事理、长技能。组织开展了趣味少儿知识问答活动,精心筛选了脑筋急转弯、猜字谜、猜谜语、绕口令、诗歌背诵、数学口算、百科知识等400道趣味问题,印制成小卡片,由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答题,并为每一位前来答题的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钢笔、铅笔、笔记本、可擦笔、橡皮等共计400多份小礼品,鼓励他们通过读书增长见识,提升智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还精心准备了《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等儿童经典诵读书目,组织在校学生进行诵读,并为每一位完成诵读的同学赠送了笔记本、铅笔盒等,以鼓励他们多读经典,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老师们的组织动员下,共有100多位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诵读篇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每到暑假期间,大理市都会利用乡镇图书室、农村农家书屋的资源,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要求乡镇图书室、农村农家书屋保证开放时间,免费向农村少年儿童开放;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少年儿童用生动质朴的语言书写自己在农家书屋读书的所思所想和心得体会。通过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促进读书风气的形成。同时丰富少年儿童暑期文化生活,营造快乐阅读、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村少年儿童的乐园。结合公共图书馆建设,大理市还开展了读书座谈会、精品专题书展、专题讲座、少儿读书比赛、送书下乡、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阅读,让人生更精彩”,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我市以文化志愿服务队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在全市32个社区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大理”的经典诵读书香进社区阅读推广活动。以大理图书馆阅读推广主题展板的形式宣传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精心准备了五十多篇经典的古诗词、散文、现代诗歌、道德经典故事、《大理市市民公约》《大理市保护洱海行动市民公约》等诵读篇目,邀请居民群众大声的朗读出来,分享给其他人,并为每一位参与诵读的居民群众送上了一份小礼品以资鼓励,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在大理市下关镇西大街社区图书室,2000多册图书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从社科文学作品,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老年人保健养生、法律类图书等,应有尽有。阅览室内干净整洁,坐了十多个人,有的在看养生保健,有的在学习法律知识,还有的在看最新的报纸杂志。居民们都说,每天早晨图书室一开放,居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阅读。现在,读书看报已经成为居民们首选的休闲方式。
在这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上网查阅资料,观看新闻时事,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信息。闲暇时,居民们还可以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既扩展了视野、带动了读书氛围,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图书室倡导开放、自主、快乐阅读,对居民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辐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古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记录,也是我国文明的象征。这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精神瑰宝,它凝集着许多前人的智慧与经验,继承和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责。
为了让古籍文献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被后人了解和利用,大理市积极组织开展了中华古籍普查登记活动。在中华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省图书馆老师的带领下,大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来自云南大学的8名大学生志愿者认真开展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分类、整理、书目信息解读、版本考证、古籍文献数量清点、平台信息录入、上架等环节,共完成847部8892册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工作,同时对11311册民国时期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区分,摸清了大理市图书馆的“家底”,为更好地做好古籍保护管理工作和构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大理市还组织开展了古籍书影拍摄上传工作,使上传的古籍信息更加直观、具体,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在省图书馆的技术指导下,组织工作人员对馆藏古籍进行了书影拍摄和上传工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家住大理古城的杨丽娟周末晨读是她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大理市图书馆,杨丽娟找到了生活中最宁静和惬意的一刻。她认为,读书养气、敬业乐群,通过阅读,能学到许多知识,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会做得更好。每次到大理市图书馆阅览之余,杨丽娟都会跟图书管理员马双等人交流一下读书后的体会。这样一来,杨丽娟在图书馆阅览的过程中,也跟图书管理员成为了好朋友,成为了图书馆的一名忠实“老读者”。
大理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南来北往的游客都喜欢到大理旅游,其中就有一些人留下来小住一阵,在大理古城享受山水人文景观。闲暇之余,到大理市图书馆阅读报刊、借阅图书也成为了这些候鸟式游客的一大爱好。时间长了,图书馆也就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像杨丽娟这样的读者,每天都会在这里跟前来借阅的外地读者交流,学到一些书本外面的知识,为己所用。
玉洱银苍,风光旖旎,它让生活在大理和到大理旅游的人们享受到了天籁般的生活。然而,大理市的公共图书资源就是这段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音符,它惠及千万民众,让人们在借阅中感悟到祖国繁荣的同时,也体验着文献名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