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18
星期一 第1015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找寻“归途” 鸟 翔 莲 花 塘 大理市总工会关于开展云南省第十四期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通知 迁 坟 通 知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找寻“归途”

□ 作者 王榆柏 2017 年 12 月 18 日 星期一 阅读:152

举家着手冬祭扫墓的当天,正好和感恩日撞个满怀。原本只是自我领悟,不意却要启示他人。

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生活的负重太沉。旅行的要义是“路上”。一旦离开狭小的区域,天高地迥,山长水阔。重重樊篱没有了,层层的障碍消失了,山光舒展眼睛,水色撩拨心灵。

人生也需要想来就来的思念,因为内心的拥堵太慌。思念的核心是“回家”。欲说还休好多话,平时都交付给烟酒,不是醉在胃里,就是散在烟圈中。世俗的生活,被欲望驱动,目的感太明。虚浮在心,找不到来时的路。看不起富而不贵的生活,也看不起穷而堕落方式。一个人,忘记从哪里来,就不会好好道珍惜在当下。于是,慎终追远的感念,常常要融入到四季祭奠的仪式里。用沉甸甸精神回味,来凝聚恍惚的目光,稳固摇摆的心灵。

托尔斯泰说过,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承担责任。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身体力行地燃起理性的火光,是让蒙昧无知远离自身。祖坟作为祭祖的仪式固定场所,应该成为子孙铸造朗健人格、传承责任的稳固道场。人伦亲情,家道门风,都在虔诚的仪式里展播、回味,后代亲力亲为的感受,胜过任何苦口婆心苍白说教。每一个深情的眼神,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表情,甚至是一句心知肚明的话语,都成为是美好的记忆。将来有一天,岁月深了,物是人非的时候,子孙在打捞被岁月覆盖的童年,回忆起的是一起祭奠的日子。固定不变的祖坟,清晰可见;稀疏的如旧的仪式,如镜在心。他们在这里寻找心灵的感应,和心中思念的人,久别重逢。

爱人家的老祖坟在苍山半腰,看着不远,走起来却不省力。因为路远,以往祭扫,派个代表,带着祭食,走个过场,算是完成。作为女婿,角色“边缘”,以前总习惯应景式的被动参与。不料“人事有代谢”,以前召集我参加祭祖的主角,已经进入祖坟。人到中年,逃避失去依据,上下都要慰抚,必须站在前台。“人生易老天难老”,年年冬祭,今又到期,可谓是:每逢祭祖倍思亲,虔诚备斋为修心。明知此行空念远,还要安抚眼前人。

时令过小雪,苍洱间树叶开始飘零。虽太阳高照,行走在松林间,依然有瑟瑟的冷意。风急促,松叶飘零,漫舞飘扬,子侄的脚步,也在全新的体验中轻快飞扬。老祖坟的四周,苍松高耸,枝繁叶茂。凭着记忆,确定基本的方位,打电话再行咨询,终于确定埋葬曾祖的土墩。没有碑文,两座瘦瘦石垒,极其“异类”地躺在修缮讲究墓群中。要不是父辈在二十年前重新垒石,估计已经荒芜在松林。这让我很是感慨。因为从年龄推算,曾祖辈应该生于二十世纪初,这个距离不算远。曾祖以上的祖辈,连坟茔的土墩都没有留下。尽管先辈安息的土墩,不应该成为后辈竞豪奢的摆阔的区域,厚养薄葬才是王道,但是湮灭而找寻不到,意味着一段来时的路已经模糊,找不到回家的路。

祭祀过程,孩子们穿梭在林间,欢快无比,一如少年时的我们。而我们,则要深刻领悟前辈曾经有过的沉重,凭着清晰的记忆,在虔诚的仪式中,找寻 “归途”。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