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也是大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摇篮”。长期以来,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洱海保护工作,采取断然措施,全面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我市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心持续发力为“母亲湖”“输血”、“养肺”、“通脉”,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 “七大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渐显现。
“三库”连通补水助洱海“保年轻”
“七大行动”实施以来,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洱海保护措施和多方的不懈努力下,今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6至11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为Ⅲ类,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性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洱海水质开始向积极、正向性趋势发展。“三库”连通补水工程作为大理州、市治理洱海、抢救洱海的重点项目,在保证洱海水质以及洱海生态功能的提升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库”连通补水工程一期于2017年3月25日开工,5月27日完工,通过有压输水的方式将茈碧湖的水输送到洱海,目前实现一库联通,一期工程总投资4.7亿元,工程路线全长约39.512千米,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每年向洱海输入3000万立方米优质水,重点在5至10月为洱海供水。通水以来已向洱海输水2937万立方米。
北三江流域沟渠水系发达,直通洱海的近百条大小沟渠长期面临低污染水净化系统缺失、生态系统单一的困扰。北三江入湖河口作为进入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在“三库”连通补水工程实施后可以保证水质,加大洱海水循环力度。同时通过管道输水取代沟渠输水,可有效减少污染物流入,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确保清水入湖。
北三江入湖河口湿地作为洱海主要入湖河口净化基地,同样在保证洱海北岸湖滨区内近百条进入洱海大小沟渠低污染水直接入湖、环湖湿地的净化功能提升、分流配水、减缓部分沟渠及河流低污染水入湖,以及构建规模化的北岸低污染水净化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拥有一定生物多样性的湖滨湿地,对洱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工程地形水网构建及植物配置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结合“三退三还”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加快洱海湿地建设,年内将启动环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开展洱海保护工作,旨在将三江环洱海生态湿地打造成具备自然修复、水质净化、休闲观景、教育示范四大功能的综合性生态湿地。
河长制为洱海舒筋通脉“保健康”
河长制是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地方政府涉水主体责任的新制度,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根据《大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阳溪河流域全面推进落实“一河一长、一源一策”制,对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治方案,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阳溪流经湾桥镇、喜洲镇的5个村委会,包含上阳溪等7个自然村,主要水系分布8条入湖沟渠、1个小坝塘和7个人工沉淀池,长期以来面临冲刷严重、河道人工化、入湖湿地缺失、河道水生态破坏严重、水资源浪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根据问题导向,我市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全面依托《大理市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实施方案》中河段长制的管理体系,全面建立覆盖到市、镇、村、组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辖区负责;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综合施治,改善质量;部门配合,合理推进”的原则,实行专人专职,分别设置河道管理员、垃圾收集员、滩地管理员等岗位,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质量管理、河湖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水体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工作;推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湖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控、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河道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休闲质量,实现在达到入湖水质目标的前提下,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构建完整的休闲游憩体系。
环洱海截污工程全面提速“树形象”
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作为抢救洱海 “七大行动”的重要举措,在州、市政府高位推动与专家的严格把关下,工程进度全面提速。所有工程预计到2018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届时将彻底解决洱海污水治理“主动脉”不通畅、“毛细血管”不健全等问题。
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于2015年10月启动,项目建成后,服务范围将达66.41平方千米,服务人口65.28万人,截污主干管居住区覆盖率达到100%,河道截污干管覆盖率达到100%,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经州市党委、政府充分研究、科学论证,在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PPP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于2017年4月启动实施洱海环湖截污(二期)PPP项目,进一步完善区域配套收集管网和末端截污体系,解决流域村落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等污染问题。二期项目涉及环洱海9个镇的56个村委会、184个自然村,主要包括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和生态库塘工程。其中,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污水收集管网913千米,迁建现有污水处理系统30套;生态库塘工程建设生态库塘472个,设计库容600万立方米。工程预计于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
大理环洱海截污工程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城市,维护山、水、农、田、湖生命共同体,实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支撑洱海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的目标,对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生态文明、实现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防范实现“双丰收”
泡葱池里唠家常,农业喷灌促增收。多年来,挖色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丰富的种植经验,已经把小葱种植发展成为特色产业。“七大行动”实施以来,挖色镇香葱清洗作为洱海保护治理面源污染防范示范项目,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实现了“双丰收”。
挖色镇小葱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的小葱品质优良,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等国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七大行动”实施以来,挖色镇根据大区域集中种植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将香葱进行集中清洗管理,建立起“泡葱池——清洗车间——沉淀池——蓄水池——农业喷灌”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原来每吨香葱清洗时间从10小时缩短到6小时,每吨香葱清洗费用节约30元,既减少了人工清洗香葱的劳动强度,也节约了成本。同时集中清洗香葱还解决了以往农户在沟渠清洗香葱,造成沟渠泥沙淤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清理的问题。清洗香葱的水继续循环利用或是用于农业生产,不再流入洱海;残叶经堆捂后还田成为有机肥,极大程度地减少了面源污染。
挖色镇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减量行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农膜回收及农药包装袋收集,开展清洁农业生产。
应急库塘建设取得“双效益”
为有效减少入湖污染负荷,按照“七大行动”的安排部署,2017年3月,喜洲镇启动实施了洱海保护应急库塘项目建设。通过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快速施工,5月20日前项目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为洱海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喜洲镇共建成生态库塘38个,总占地面积32亩,项目总投资约3300万元。工作中,喜洲镇结合实际分别设计了村落污水、农灌尾水、村落污水和农灌尾水混合三类应急塘,实现污水的“截、汇、蓄、净、用”五大功能,使库塘在成为收纳水体调蓄点的同时,污水经库塘处理后进入农灌系统实现部分回用,既减少排放进入洱海的污染物总量,又利用库塘闲置水域及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产生的效益达到了以塘养塘的目标。
自来水厂新技术“出甘泉”
“七大行动”实施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抓实节水治水工程,全面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工程建设。目前,银桥、喜洲、双廊水厂和古城三水厂已通水运行。
烈日下前去视察的人大代表在水龙头前依次排队试喝刚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大家纷纷表示味道一点不亚于瓶装矿泉水。
据介绍,城乡供水系统在传统的自来水处理模式基础上新加入了超滤膜技术,与传统自来水处理工艺比较,具有出水水质高、混凝剂投放量少、超滤膜出水微生物安全性高、安装成本低廉、易于改造、操控性能好等优点,安全又环保。
超滤膜技术结合化学预氧化、强化混凝、活性肽吸附和生物炭降解等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大幅减少消毒剂用量,有效过滤掉微生物分子,减少消毒剂本身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安装成本低廉、易于改造、操控性能好,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即可胜任,同时可大幅减少占地面积(省去大面积的沉淀池),自来水厂唯一的排放物——反洗水也可实现回用,具有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为我市全面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