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14
星期四 第1013期

大理时讯时政要闻 我市农村致富有门路 高志宏调研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世界粳稻之冠“滇榆一号”遗址保护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召开 我市首次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

第1版:时政要闻 PDF原版PDF下载

世界粳稻之冠“滇榆一号”遗址保护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召开

2017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四 阅读:68

12月12日,海开委组织召开世界粳稻之冠“滇榆一号”遗址保护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研讨遗址保护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大理是云贵高原水稻的起源地,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宾川县白羊村遗址发现证明,早在距今3700多年前,洱海区域就已有了人工种植水稻。“滇榆一号”又名“一株青”,1974年由云南省水稻杂交优势研究利用协作组在景洪的晚稻系圃“紫米×科情3号”组合第四代中选取的单株在大理种植后,在其分离后代中经两代混合选择而成的中熟粳稻,是大理县农技站与云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协作选育的水稻良种。1983年,海东镇南村四社杨茂文、赵八六两户农户种植的“滇榆一号”高产协作攻关田经省州市联合组织验收,单产分别为2028.8市斤和2000.8市斤,创造了世界粳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海开委在海东开发中,十分注重海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多次组织人员到实地调查,与南村村委会协调对接、征求意见,并对杨茂文进行了专访,对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滇榆一号”遗址保护暨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将集农耕文化展示与遗址参观为一体,形成遗址展示、博物馆参观、白族民俗活动的整体区域,并以博物馆为中心,依托文化展示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村民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实现农耕文化传承、“滇榆一号”遗址保护、乡村旅游发展和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会上,来自州市农业、文化等部门的专家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及博物馆馆址选择、建筑风格、内容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记者 杨 辉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