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作为留存、展现华中大学西迁办学这段历史记忆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来展现华中大学在喜洲的岁月以及当时华中人回迁武汉后,在当地留下的崇高精神财富和深远影响。11月7日,在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开馆仪式举行前,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教授欣然提笔写下“饮水思源,感恩喜洲”8个大字,表达了华师人对大理的深厚情谊、对喜洲的感激之情。
采访中,章开沅教授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抗日战争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一直有个喜洲梦,想亲自来走一走,看一看华中大学西迁喜洲办学的遗址。来到喜洲,来到当年华中大学办学旧址,参加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开馆仪式,章开沅心情激动,盛赞纪念馆开馆。他说,喜洲和华中师范大学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渊源,这在华中师大的校史里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很悲壮的一段时期,在抗日期间学校西迁,沦陷区的学校主要是大学和中学,从不远千里来到喜洲,那么多的师生长途跋涉,就是因为教育不能停止,教育是最伟大的一种事业,所以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尽管家乡沦陷了,但是教育不能停止。这个纪念馆恰好把这一段历史保存下来,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办得非常好。
华中大学是现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1938年华中大学为躲避战火,保存实力,西迁大理喜洲办学8年。在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在得知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的消息后,以董澄农、严子珍等喜洲商帮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结识华大韦卓民校长,力邀华中大学西迁到喜洲办学,并提供了校舍、资金等优厚办学条件,为华大在喜洲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章开沅说,华中大学在喜洲尽管只有8年,但是自从恢复联络以后,现在又开始了新的合作,在新的基础和新的条件下,在更大的规模、更高的程度上这个合作有目共睹,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们不仅是前面这一段悲壮史诗的守护者、保存者、弘扬者,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历史的共同获得者,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个馆办得越来越好。”
华中大学西迁办学8年间,共招收8届学生,云南籍学生300余人,银苍玉洱为华中大学提供了育人环境,华中大学为滇西社会注入新的文化气息。多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与大理市多次互访,情谊不断加深,共同延续华大与五台中学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大理二中正式挂牌为“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开展共建“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学习中心”、大理研究院等重要合作,给大理市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注入了新的活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说:“非常高兴来参加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开馆仪式,这个展览办得非常好,生动的图片、照片以及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再现了抗战时期华中大学在喜洲8年的艰苦岁月,对华中大学的师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记者 杨 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