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大理,蓝天白云下,苍山溢葱翠,洱海扬清波,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苍洱大地涌动,“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大理人民热议的话题,似一阵阵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
走进喜洲镇仁里邑村,大青树下,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旁,一幅幅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标语引人注目。村边,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村里组织我们学习十九大精神,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花海边卖民族饰品的白族妇女王丕玉乐呵呵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太好了。苍山洱海就是大理的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
仁里邑村是个临海的白族传统农业村落。近年来,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仁里邑村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流转土地300多亩建起了“花语牧场”,乡村旅游也逐渐红火起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大理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以赴抓好洱海保护治理。通过全面实施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整治、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 全面建立和推行河长制,建设洱海环湖截污工程,拆除违章建筑9.38万平方米,关停餐饮客栈等经营户2498家。通过有效保护治理,今年洱海水质连续5个月达到Ⅱ类水质。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也是幸福。“洱海清,大理兴”,正成为大理人民全民共治、全社会行动保护治理洱海的深刻共识和自觉行为。
每天,村里60多岁的洱海滩地协管员王树兴划着小船去巡海,认真打捞水面上的垃圾、漂浮物,这个工作他已干了14年,每天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皮肤晒得黝黑。“看到洱海清了、村子美了、生活好了,我心里无比高兴。”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王树兴发自心底地说,“洱海保护治理任重道远。为了洱海更清、大理更美,再辛苦也值得。我们要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大理的青山绿水更美丽。”
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改变,既真切实在,也深入人心。优美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鸟语花香的白族庭院里,年近70的退休教师杨育培在用电磁炉做饭。“现在,我们煮饭也不用烧柴烧煤了,干净又方便。垃圾定点收集,一天一清运。今年,我们还改造了卫生间,修建了化粪池,生活污水得到收集处理。生活越来越方便,村子越来越漂亮,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对于这几年大理市保护洱海、保护生态环境对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杨育培赞不绝口,“十九大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留住绿水青山,保护好洱海,需要我们每位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同样深刻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变化的还有千年白族古村——湾桥镇古生村。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时“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时刻记在古生村村民的心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千年古村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苍山洱海,大青树古戏台,白族庭院,这在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心中永远是最美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我们院子里聊乡愁、谈保护,我感受很深。”李德昌由衷地说:“苍山洱海是大理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要贯彻好十九大精神,保护好苍山洱海,留给子孙后代最美的乡愁。”
“生态兴则文明兴”,美丽的苍山洱海孕育了大理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之美。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大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大理人民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建设美丽幸福大理,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记者 陈曙娟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