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政局双拥办的陈列室,摆放着一块块闪光的奖牌,其中最耀眼的要数大理市成功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的奖牌。
市双拥办工作人员吴尧说:“近年来,我市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充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以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为主线,与时俱进抓重点,夯实基础求实效,军民共建促融合,双拥创建氛围更加浓厚,优抚安置工作更加扎实,社会拥军内容更加丰富,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大理是一座军民共建、融合发展的城市,具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双拥城市的建设成为我市民政部门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建立健全优抚工作制度,建立春节、“八一”慰问部队的常态化机制,全面落实退伍军人安置政策,做实做细军休军供工作,积极开展爱民帮扶活动,深入研究新时期双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和方法,挖掘双拥新亮点、塑造新典型、打造新品牌,实现双拥工作新突破和新发展,努力营造民拥军、军爱民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我市注重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移风易俗,改善生态环境,促成文明、健康、向上农村社会风气的形成。我市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殡葬改革工作,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在环苍山洱海10个乡镇投入2200万元建成53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有效规范了农村丧葬无序乱埋乱葬的问题。但经过十多年后,大部分乡镇出现了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葬满现象,严重影响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自然景观。
市殡葬管理执法队副大队长于广柱介绍,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我市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拟定了《大理市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共计投入1.6亿元建设资金,建设49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达到全市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
我市将银桥镇作为农村公益性骨灰堂项目的试点,移风易俗,变骨灰“入土”为“入室”,不断摸索殡葬改革工作。骨灰堂建成后,鹤阳村党员带头将亲属骨灰寄存到公益性骨灰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厚养薄葬”丧葬风俗形成的进度。同时,在改善民生方面,我市新建了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敬老院,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救灾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过去5年,我市把民之所盼、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强抓社会救助、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双拥优抚安置、社会行政管理事务等各项民政工作任务落实,充分让改革成果共享于民。
下一步,我市各级各部门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在新一轮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中落实新举措、展现新风貌、实现新发展、赢得新荣誉,为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我市将继续强抓农村公益性骨灰堂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真正实现节地生态安葬、节约土地资源、节约丧葬资金、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目标,继续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村务管理、社团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养老服务、慈善事业等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记者 郭鹏昌 摄影报道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