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9月22
星期五 第961期

圣贤智慧传千古 中华文明永留芳

——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郭 锋 文/图 2017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五 阅读:66

日月交辉,天地设位,人在其中,地道宽弘。

万民景从,仰承教诲,千秋万世,永蒙遗徽。

与时俱进,弥足珍贵,集圣大礼,出类拔萃。

华夏文明,赖以发皇,国泰民安,九州欢畅。

每逢公历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2017年9月28日将是孔子诞辰2568年的日子。每逢孔子诞辰之日,在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甚至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500多所孔子学院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大理州孔子学会每年也都组织孔学会员到下关、大理文庙参加这一有意义的活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在阅读了许多有关孔子的重要论述,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结合本人的领悟,感觉答案应在以下六个方面中。

孔子的伟大地位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孔子创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大的贡献是奠定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盛行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而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这与当前党中央要求各级干部要敢于担当同出一脉。儒家思想主张:在政治方面,强调德治,崇尚仁政爱民;在社会方面,重视伦理道德,以和为贵;在教育方面,提倡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在外交方面,讲信和睦,主张和平共处;在人格修养方面,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胸怀救世热忱,以天下为己任。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设计师,所创办的儒学,成为了驾驭周边国家千年的创世圣典,出自儒家经典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句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无形中领导、影响了古今中外的趋向,远非历代帝王将相之所为, 过去的中国文化界一直尊崇孔子为“素王”,而最当之无愧的称呼“至圣先师”。

祭孔的历史渊源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即今天的曲阜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祭堂,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月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天子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13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派遣天子特使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天使祭孔的开始。

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弟子的开始。

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满清入主中原,顺治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民国时期,民间、官方均有祭孔活动。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次年9月又颁发《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取消了祭孔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全国许多文庙及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一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随后大陆其他地区陆续恢复祭孔活动。1952年开始,台湾当局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祭孔的礼仪规程

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集乐、歌、舞、颂、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祭孔大典的主要议程及所体现的内涵是:

1齐诵论语:数百位男女学生穿上礼服,站在孔庙周围齐声朗诵《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众人齐诵“德不孤,必有后邻”后,宫殿的大门开启,孔子公祭大典正式开始。

2奏雅乐:在庙堂侧的乐师们,穿着盛装,同时奏起正统的中华雅乐,琴、瑟、埙、箫、鼓、笙、钟、磬等多种乐器合奏。在优雅、浑厚的乐声中,参加典祭活动的人员顺序步入庙堂前的广场,依序站立。

3鞠躬礼:在主祭司仪的带领下,所有人员向孔子像三鞠躬,表达崇敬仰慕之情。

4诵读祭文:由主祭人诵读祭文,内容首先简单介绍孔子生平,伟大功绩,最后落脚于当前实现中国梦和复兴梦,并祝世界和平。诵词中心突出,短小精悍,平仄押韵,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5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献礼分为三献: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亚献即献牲、水果、茶、酒等;终献即各有关单位敬献花篮。

6佾舞表演:佾舞是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展示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它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欢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首”之谓,近百位舞者的精彩表演,将祭孔活动推向高潮。该项表演2005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孔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孔子的敬畏与崇拜,提醒今人要铭记孔子思想,发扬孔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形势之下,孔子提倡的“和而贵,和而不同”,不仅是中国坚持的原则,更应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从而实现世界和平。

孔子一生的三件大事

回顾孔子一生,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从政当官: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少知识分子都将从政作为一展抱负的途径,孔子也不例外。鲁定公九年,孔子仕鲁,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他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当中,他当过宰相,接着晋升为管理公共事务的司空,然后又升为大司宰。53岁时任鲁国代理宰相,管理外交事务。从他治理鲁国的情况看,孔子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教书育人:孔子较为聪明好学,20岁时学识已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为“博学好礼”。30岁时,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追随孔子学习,他宣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中国办私塾的第一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他主张“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并加以培养。他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主张,使他成为当时学术不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修订古籍:年近七旬的孔子被季康派子将他迎向鲁国尊为“国老”。从这时开始,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的修订和整理。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有不同程度的编辑、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程度。孔子一生的经典言行,经弟子的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学的经典。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仅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人做人的标准和楷模。

孔子的卓越贡献

1孔子是我国首创式教育的先驱。他的教学规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同时代无人可比,绝对是首创式的人物,开启了中国的民间教育事业,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2孔子是个真正懂教育的人,他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而不仅只是文化知识和礼乐操作,教人的目的在使人成长,他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答案,又能深入学生内心,依其困惑而给予启发,循循善诱,使学生欲罢不能。

3孔子是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完全是积累起来的,他非常好学,他自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好学的结果,他不止精通六艺,而且知识渊博,许多冷僻问题到他手上都能迎刃而解。

4孔子是古代文献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孔子以他的学问为基础,分为六艺教人,当时周衰,“礼乐疲,诗书缺”,于是他追踪三代,正乐,删《诗》、序《书》、演《易》、笔削《春秋》,结果让中国文化大旨得立。

5孔子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典范,他对文化的爱护,对道德的承担,对人的关爱,对理想的坚持,对自己修养的重视和对自己人格的要求,都是非常正面的。

学习孔子的崇高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继承孔子的高尚品格,学习孔子的崇高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1学习他“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崇高精神。孔子为天下无道混乱而忧心忡忡,为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而焦虑。他要做拯救天下的人,推行自己的“仁爱”和道德治国的思想,渴望建立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同世界。他呼吁统治者要“爱民”,减轻百姓负担;他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追求平均财富、人心安定与社会和谐;他心怀天下,充满了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此,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赞赏他“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创立了儒家学说,并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儒学的思想核心就是“爱人”。“爱人”要求我们心地善良,心存善念,孔子是个富于同情心的人,他胸怀宽大,善于换位思考,要求我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在孔子看来,我们行仁爱、讲道德,不只是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兼济天下”。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成就自己中成就别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3崇尚他“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的勤奋好学精神。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博学的人,基本上是无所不知的“百度”,他的知识来自于勤奋好学。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只是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只要是通过勤奋好学,就可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4颂扬他“乐以忘忧”的乐观向上精神。不管是岁月走远,年华易逝,孔子依然像个年轻人,始终精神饱满,充满斗志。孔子无论处于何种艰难险阻之中,都能镇定自若,而“弦不绝”,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5欣赏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精神。他从来不摆架子,任何人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他都要认真学习,孔子的谦虚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内心深处的真实。他告诉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

6敬佩他君子“有过即改”善于内省的精神。孔子认为人人都会犯错误,最重要的是知错必改,这样仍然不失为一个君子。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就像他学习,看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对照检查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7讴歌他“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财富观。孔子一生很穷,地位也很卑贱,他很想有钱,也想做官,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到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若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正如他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告诉我们无论世上的任何财富,都必须用正当的手段获取,否则就是不义之财。

孔子的思想如浩瀚的大海,一辈子也取之不尽;孔子的精神似光辉的日月,流传千秋万代。人类历史长河滚滚流淌,经历着无数感天动地、波澜壮阔的传奇和浮沉。多少世间精英、英雄豪杰曾经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但终究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圣人们所创建的思想、文化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无限时空放射着璀璨的光芒。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精神就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一颗光芒四射、永不熄灭的璀璨巨星。无论人类怎样改变,世界如何变化,孔子思想都在无限时空中熠熠生辉,照耀着人类的内心世界,闪烁着耀人的光芒!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