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9月15
星期五 第956期

文明大理 幸福家园

——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周国斌 摄影报道 2017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五 阅读:55

大理市,坐落于云南省滇西中部。这里山水优美、田园如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自2004年以来,大理市已经连续14年不停探索文明创建之路。14年的文明城市创建,让大理市这座古老的文献名邦散发出由内而外的美丽,让身居这座城市的人们时刻被爱意包围。

如今,徜徉在大理市的街头巷尾,镇村社区,人们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这一切都在昭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正悄然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品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

【生态优美,守住文明大理之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理而言,维护良好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5年1月20日,大理人民不会忘记这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视察大理,在大理市古生村,殷切嘱托全市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大理各族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牢记嘱托,以保护独有的苍洱风光为历史使命,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断然措施,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以洱海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今年以来,1-5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6-7月为Ⅲ类,洱海总磷、总氮、COD等主要水质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洱海水质已经开始朝着正向趋势发展,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没有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空中楼阁。大理市上下坚持按照国家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坚持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统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治理,编制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8个专项子规划,总投资135亿元,规划实施六大类工程4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8项,累计完成投资57.92亿元,相当于整个“十二五”期间洱海保护投入的2.5倍。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46座。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建筑垃圾处置厂2座、畜禽粪便收集站4座,完成餐厨垃圾无害处理工程,建立了“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一体化机制,全市城乡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独具特色和灵性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文明城市的品位体现。

【崇德向善,铸造文明大理之魂】

伴随着文明创建的推进,大理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创建工作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更明晰,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更充盈。

尹晓玲,大理卷烟厂一个普通的女工,大理州第三名无偿献血者,大理州第一个血小板机采志愿者。20年来,她共献血近70次,献血量达10000多毫升,还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为了大理州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注册的“尹晓玲萌芽爱心中心”民办公益组织,进村入寨帮助困难家庭儿童,年复一年。

助人为乐模范罗自祯、何莉芹夫妇,见义勇为模范苏应清,诚实守信模范李珍,敬业奉献模范席英,孝老爱亲模范段作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这些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业绩,用小人物自己特有的感人壮举,感动着无数大理人民。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存在于精神。文明创建以来,大理市深入开展“文明大理,美德先行”活动,精心组织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大理好人、最佳志愿者、最佳出租车司机、最佳爱心司机等先进典型评选,全市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9个、省级文明单位74个,省级道德模范4人、州级道德模范15人,“中国好人”1人、“云南好人”2人,省级美德少年2人,全国最美家庭1个、省级文明家庭4个。大理市“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洱海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为2015年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市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达到517个, 5万多名志愿者在街头劝导、在巷尾清理垃圾、在敬老院陪护,成为大理市一道靓丽的人文美景,崇德向善的文明氛围与山水田园相得益彰。

【文化厚重,守望文明大理之根】

文明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力量。如何让文明风尚涵养一方,这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课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大理市这座千年古城获得的赞誉,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是大理市不懈的追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突出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建设有过去、有未来、有温度的现代化文明城市,成为大理市的选择。

走进大理民居,除了青瓦白墙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家的门前,都有一个洁白的照壁,照壁之上,通常是四个黑色的大字来代表户主的姓氏。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姓氏内容,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大理白族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透过白族照壁,我们能感受到白族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每一幅照壁题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

如何在传承中提升?大理市立足“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定位,树立起保护和弘扬的理念,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分期分批开展了全国、省、州、市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率先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太和城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独特优势,以文物为依托,以旅游为载体,探索建立了文物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建成省内外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积极探索“国家、省、州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及社会募捐资金”多位一体的筹资模式,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了乡镇文物保护管理员机制,不断延续世界名城的历史文脉,实现大理故事亘古如新。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有效管理与人文关怀,建立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文学校、白族刺绣等各类培训传承点,加强国家级、省级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力度,增强市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立足彰显个性化的气度风韵,全市 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1个村级文化室、141个农家书屋、11个乡村少年宫常年开展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习总书记到我家”大本曲表演唱、《扎格滋尼》白族广场舞蹈等文化精品工程,建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1个、主题广场2个、主题街道3条,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11个,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基地4个。

在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文明程度,大理市,一直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夯实文明大理之基】

在云南省2016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的公示中,大理市在全省113个县(市)中综合排名第三,GDP总量排名第一、增量排名第三,实现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这是大理市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驱动力的结果。

把干群的精气神凝结在科学发展的崛起之路上,创建活动显得精彩纷呈,生机勃勃。大理市紧扣产业发展惠民利民、文化旅游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抢抓中央、省州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大力推进“硬件升级”,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纷纷上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大理市共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3个(完成2个)、省级改革试点12个(完成4个),通过试点突破,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07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5元,同比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9元,同比增长10%。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经成为“幸福大理”建设的原动力。

【和谐宜居,筑牢文明大理之本】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大理市的孜孜追求。

教育、卫生、金融等一系列脱贫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整合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4亿元,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措施,2016年末3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264户950人实现脱贫。

文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全面实施交通解堵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市政道路提升改造17条、新建市政道路5条、立体停车库3座、新增停车泊位5260个、投放环保出租车200辆、新能源公交车辆48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完成了一批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35平方公里,全市建城区面积达59.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7.19%,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宜居生态的文明城市形象强化了市民的幸福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启动了投资8.3亿元的城乡教育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补短板项目,投资147.2亿元、惠及28269户居民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全面推进,确保了市民的获得感。

今年,大理市成为住建部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启动实施了城乡统筹供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全覆盖。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11个乡镇所有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新增农村公路198公里。建成21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4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22个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村、社区和特色村寨97个,喜洲镇被列为全国特色小镇。

实行阳光居务,铸“团结之花”;利明惠民,铸“服务之花”;改善民生,铸“发展之花”;团结互助,铸“民族之花”;绿色生态,铸“和谐之花”, 大理镇五华社区的“五朵金花”模式,已成为全省社区创建的样板。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共建共享、造福人民的创建理念,大理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才能始终得到广大市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增强,家园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

注目今日的大理,天蓝水绿、地洁山翠,各项服务文明热情、购物氛围整洁舒适、市场环境安全放心,广场上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夜色下霓虹闪亮光彩夺目,获得感、幸福感从市民脸上的笑意流露出来……处处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因创建而带来的强劲脉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实践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在迈向文明城市的征程中,大理市的脚步会更加铿锵有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