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11月13日、12月8日,三进哈佛。首尾两次是为了哈佛演讲。居中那次是参观。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召集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张凤先生,确定邀请我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演讲儿童文学后,便安排我参加10月13日的演讲会,意在熟悉场地和了解过程。从女儿住所波士顿富兰克林镇到哈佛,首先半小时车程到火车站,车撂站上,再乘一小时十五分钟火车,最后再十五分钟地铁。全程交通工具三种,时间两小时。那次演讲会上午九点开始。我们五点半起床,六点出发。留一小时宽打窄用。等火车,挤地铁,占座位,进站出站,上车下车,对表掐时间。同涌上涌下的美国上班族,一路紧张忙碌,风风火火。在国内觉得远在天际、高在云端、如雷贯耳、辉煌炫目的庞然大物——哈佛,首次与之相见,竟没有丝毫仪式感,就像我退休前成百上千个忙着上下班的普通工作日。我在其中演讲的12月8日演讲会,因12月5日下了大雪,改在下午举行。为了方便,只好直接驱车前往。会议结束五点半,窗外已一片漆黑。波士顿的冬夜,伴着寒冷,早早降临。开着车绕几条街找韩国面馆。绕来绕去,已不像找晚餐像找夜宵。若没有11月13日的专题游览,哈佛,虽然两进,也像无数次旅途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这是演讲哈佛的代价!大约也因了这番互动,哈佛给了我一种铅华洗净的亲切:世界第一全球第一的若干桂冠外,于我,只是一所开放的校园,一个开放的景区,一座开放的城市。
无论从何处进入,哈佛,都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也就没有门卫门岗和签名登记,通透地向所有来者开放。有人称字典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没有围墙的学校。哈佛这部人类经典的百科全书,也像字典一样简朴。所有建筑物都没有显赫的标识。哈佛区别于世界所有地方的标识只有一个:从这儿走出了133位诺贝尔奖得主。校园里,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者,青春风华脚步生风者,若再个性突出,风彩超逸,从身旁走过都不免回望一下:是否正与昨天的,明天的,诺奖得主擦肩而过!哈佛校区,观光客整天络绎不绝。早于美国建国140年的一幢幢红砖教学大楼,红貌如初,一点没有褪色的打算。高大雄浑、矗立蓝天、星罗棋布的宏伟景观,不是教堂就是图书馆。美国最大的图书馆在哈佛。这儿没有美国最大的教堂。哈佛为虔诚的教徒所建所续,原为教会学校,根子全在宗教。教堂排序不该这样。但世上有言:垃圾是摆错位置的宝藏。哈佛人不愿他们心中神圣的宝藏因摆错位置而有垃圾之嫌!“哈佛纪念堂”也是游客必去之地。南北战争战死沙场的136名哈佛师生,南北两方的姓名都镌刻在28块大理石的两面墙上,一齐供后世敬仰。哈佛本部在波士顿域内的剑桥市,占地85公顷,常住人口十多万。商贸,金融,文化,购物,餐饮,住宿,娱乐,应有尽有。大街纵横,熙熙攘攘。会遇上乞丐,和眼睛盯住地面拾吸烟头的流浪汉。也会碰上十多人举着牌子静静游行的队伍。印象较深的还有:哈佛是一所私立学校。建校381年,发展到今天,全是个人出资,不兴动用公帑。
游览哈佛,每个人都少不了去拜谒约翰·哈佛(哈佛大学因他而名)的铜像。还会伸直手臂够上去,摸一摸他的脚趾头。就像进了梵蒂冈大教堂,都要摸一摸米开朗基罗铜塑作品《悲恸》中耶稣的脚趾头一样。每个景点都有哈佛APP介绍。华人手机是一个女孩子的标准普通话:“约翰·哈佛铜像是我校最知名的地标建筑。刻在雕像底座的三条有争议的铭文,被称为约翰·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第一条铭文称雕像很像约翰·哈佛本人,然而人们从未找到过约翰·哈佛的照片。所以他的真实形象至今还是一个谜。第二条铭文,称约翰·哈佛是哈佛大学创始人,但实际是一个捐款人。第三条铭文称哈佛大学创建于1638年,而真实的时间是1636年。”初闻“三个谎言”,惊骇一下。听了几遍,也就释然。哈佛APP女孩子清明纯净的声音,慢慢地,让我觉得:威风八面、功夫好得几乎要独孤求败的哈佛巨人,竟然也会像被妈妈盘问的小女孩一样诚实。而且诚实得那样认真,谦谨,小心。禁不住将手机作相机交给身旁游客,不管那人何等肤色何种国籍,忙呼老妻女儿,一同站去铜像底座,与坐在上面的约翰·哈佛,合影一张!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