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东,是李记米店。
米店的老板是老李。相传老李卖米有个绝活,尝上一粒米就知道产地是哪里,掬起一捧米便能判断出存放的具体时间,甚至看一眼米就能随口说出几分米添几分水煮出的饭最可口。不仅如此,无论是谁第一次到米店买米,只要报上家里的人口数,正当你家里米缸见底的时候,老李就派伙计把米送了过来。李记米店在古城也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此,李记米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老李虽是生意人,却为人憨厚,义薄云天。那年,家乡大旱,周围十多个乡镇颗粒无收,尽管政府给各家各户分了救济粮,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人家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人们饿得头昏眼花,老人们身体浮肿着。老李果断地把店里的米分赠给乡亲们,每家20斤米,人口多的人家还可以多领一些。饥饿中的人们,对老李感恩戴德,纷纷跪下磕头。但老李却躲了起来,只让两个伙计应付。那年秋天,人们收获的时候,感动于老李的雪中送炭,执意要多还老李几斤米,可老李却一粒米都不多取。如果谁家忘记了还米,老李也不去计较,似乎他忘记得比人家还要干净彻底。
几十年来,老李总是早早地把店门打开,把门前清扫干净,然后洒上清水,空气中就浮荡着一种湿润而清新的气息。做完这些,老李就搬个小凳子,静静地坐在门前,笑意盈盈地望着门前走过的每个人,或者每一只摇着尾巴的狗。人们都说,老李就像一尊佛,一尊弥勒佛。确实,你看老李那大大的肚子,那宽阔的下巴,那肥厚的嘴唇,那眯着眼笑眯眯的样子,可不是一尊佛吗?
我们都是吃李记米店的米长大的。看着我们一个个长得虎头虎脑,邻居七爷拄着拐杖,一边摸着白花花的长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说:李记的米好,不掺假,把你们喂养得一个个圆滚滚的。这话被老李听到了,他笑得更开心了,那笑容便越发慈祥,卖米的时候那吆喝声便越发响亮,让每一个听到的人的心里都分外踏实,满足。
当然,如果谁家手头紧,没有现钱买米,老李也毫不介意。他从不记账,只管称了米递到你手里,如果有谁想说上一句半句感激或客气的话,老李不接受也不拒绝,只是憨憨地笑着,扬扬手便把你送出门外。
后来,古城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古城,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到天涯海角。再后来,中年人们也纷纷跟随儿女去了大城市。古城里便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儿童。有人劝老李,把李记米店搬迁到大城市,一定能发大财,但是老李拒绝了,他梗着脖子说,我走了,这些老人想吃咱的米怎么办?
时间像指缝间的沙,不经意间就溜走了。当我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漂泊,一身风尘回到古城,漫无目的地在古城的街道上闲闲地逛。当我走到城东,整条长街寂寥无人。经过李记米店门前,我看到老李仍然端坐于门前,目光涣散,白发萧然,那弥勒佛般慈和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茫然寥落的神情,不知道是他在回忆往昔米店的辉煌岁月,还是在思考未来不可知的命运……
正是午后,煦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涌上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怅惘。瞬间,眼泪泫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