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和纸扎原本关联不大,但由于杨荣品,它们关系密切,因为它们来自同一双手,被同一个心灵创造,在同一双目光注视下,一线线焕发生机,成形后待在同一个院子里,直到被各种各样的买家带走,完成各自千变万化的旅程。
“它们都是造型艺术,区别在于用材不同,成型后用途也不一样。”杨荣品说。
杨荣品是个奇人,1939年出生于永平县城,父亲是道师,经常在远近村子里帮忙料理出殡事宜,出殡中所用扎马、“白”(一种筒状高高悬起的白色纸树,为的是亲友很容易在远处就能找到办白事的人家)、金山银山、桶钱,都由自己亲手扎成,杨荣品从来没有正式学过,但看着看着就会了。
在永平县民间,办白事客亲友祭祀时,还会用到一种叫“十二生肖”的祭品,通常都由村里一位奶奶蒸熟米饭、舂成泥后捏制而成。杨荣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和纸扎一样,从来没有正式学过十二生肖的做法,但看着看着就会了,不仅会,还想出更新的办法,让它更容易制作,成型后保持时间更长久。
那就是面塑。从小爱玩泥巴的杨荣品,小时候那些伎俩全派上用场:他首先把那位制作十二生肖老奶奶的用料改成麦面加包谷面,他发现,单用麦面不够坚硬,单用包谷面又不够细滑,一样一半是最好的。材料选定,他融合老奶奶的制作方法和自己儿时的玩泥巴手段,捏制十二生肖,然后发现它们很快就变软并倒塌。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用滚水和面,烫熟后和的面,捏制出来的十二生肖,非常坚挺,上好色,时间宽裕时蒸一蒸,若赶时间,捏好就直接可以用了。为保证它们体形稳健,他还在面塑里用牙签、细竹棍等做骨架,一个个看上去精神得很。
有趣的是,上祭时不管被祭者属相是什么,十二个要一起祭,只不过需要在逝者属相上系一段红绸,这样,做客的人看到系着红绸的属相,就能推断逝者的年龄。
二十年前,永平县方圆数十里,一旦有白事,亲朋祭祀时就会来找他预订,他两个小时内必定能交货,一套大约二十元,一捏就是十年左右,直到县城各种蛋糕店里出现了模具制作的十二生肖,速度更快更好看,他才慢慢失业,直到今天。
至于纸扎,也曾和面塑一起,在永平红火一时,每年春节耍龙舞狮,杨荣品提前一两个月就忙开了。和面塑不一样,纸扎工序要复杂一些。首先用篾条造型,篾条之间需用纸条包裹衔接,这样才会平整;其次用纸拿面糊裱上“皮肤”,要裱四遍,最好用彩纸,这样一眼就能明了裱到哪里,通常最后一道裱白纸,便于彩绘;再次缝制龙衣,用于衔接一节一节的纸扎龙身、龙头和龙尾,一条龙通常有十二节。最后就是龙珠,用篾子撑成球状,裱好彩绘,安装在竹杆上即成。有意思的是,杨荣品在竹杆和龙珠中间装一个自行车里报废的小飞轮,再在龙珠上挂很多小铜钱,这样耍龙者只需轻轻一转竹杆,龙珠便携带铜钱舞成一朵彩色的花,漂亮极了。
除了龙,还扎灯笼、狮子、船、驴、大头和尚,热闹喜庆着一个又一个春节。
其中,大头和尚又叫喜神,先用泥巴做一个大头,再裱上纸,等纸凉干,彩画好,就在后脑不显眼处剪开,取出泥头,最后将剪开处裱合即成。春节舞龙耍狮时,人钻到大头里表演,滑稽而喜庆。
杨荣品的手艺远近闻名,1999年,他也因此被评为面塑和纸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十年一恍而过,今天,无论是面塑还是纸扎,都渐渐走出永平人的生活,杨荣品的绝活,只是偶尔在比赛、展览中才制作一两件,或者在特殊的节日,比如非遗日的时候,去学校给孩子们讲一堂课,更多时间,他写字画画,花几年的时间,找齐了根艺的十二生肖,用瓦泥塑了十二生肖彩画好,藏在纸箱中,和前来拜访他的朋友们分享。
7月9日,笔者来到永平县博南镇新华街杨荣品家中,已经7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长年制作面塑和纸扎,带给他一双特别纤长的手指,今天看上去依然异常灵巧,而他的面相,也与作品中的十二生肖有共通之处:喜感。在他的小方桌上置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正放着广播,讲起面塑和纸扎他整个人神彩飞扬。时光长逝,或许唯有他门上的对联,可见心迹一斑:
房子虽小走到院心空间大,居屋简陋闲在室内能观天。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