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含黛,近水多情。青褐色石板铺成的村巷之中依旧人流如潮。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里,依旧和当年一样门庭若市。但我却深深地知道,那么多往来不断、操作不同口音的寻访者,要远比当年络绎出入的人流,更多了一双敬畏和惊讶的眼睛。
是的,置身这样一个静寂的氛围,除了敬畏和惊讶,我就只能默默地感受着时光的回溯。那座四层之高的角楼就立在马家大院的东北角,一座土木结构的高楼,经风历雨七十余度春秋,依旧屹立如故。登至四楼,我忍不住打开窗子迎风远眺,但即便是水泥楼房已经逐日俱增的今天,富有田园诗意的巍山坝子依旧视野开阔,四围田畴,山水村落,全然尽收眼底。料想七十多年前,大院的主人,那个名振三迤的回族大马锅头马如骥,应该常常会站立在他花费大半辈子心血苦心筑就的这座高楼之上,远远望着他的骡马队伍,伴着叮当作响的清脆马铃,以浩浩荡荡的气势,翻山越岭,走村过寨,涉水过河,最终在视野里完全消逝,从此经年累月餐风宿雨,漂泊异乡,远行到万千重山外不知名的远方。
坦荡的巍山坝子被黛色的远山围合,西缘流出一道蜿蜒多情的红河之水,远处是一个个屋舍密集的村庄,最终却让细线一般的路道连接着——这就是当年马家骡马大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用汗水与血泪踏出的“三进”“三出”起始路阵图。遥想当年,马道上的回族汉子,每一次出发远行,载满乡愁的眼睛该当会一次次地回望;每一次归来,同样是那双归心似箭的眼睛,会在远山深处、云天相接的大山垭口,伸长脖子顾盼。是的,照旧是这座通高四层的角楼,成为回村远行游子双眼和脑海里故乡的全部。
东莲花村,因清、民两代马帮盛行,让这个在红河源头的回族村落从此冠上了“马背上的名村”之誉。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依靠走马帮致富的44岁回族汉子马如骥在村子里建成了至今保存完整的马家大院,一时远近轰动,成百上千的地方官绅、四邻乡党纷沓而来,竞相观瞻,一睹为快。这个融合汉、白、回等多民族风格的院落,巧妙地将“六合同春”、“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和“走马串阁楼”等建筑艺术融汇一体,布局合理,功用分明,并且工艺精美,重檐飞阁,气宇非凡,蔚然壮观。特别是傲立于院落东北侧的四层角楼,巍然的气势,成为马如骥毕身财富的象征,也成为他人生高度的最好诠释。
立身高楼之上,那美轮美奂的格门雕花,沉寂于时光中的砖瓦花木,让我无不感慨万千。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这样写过:“云南高原就是一部被马蹄踏出的文明史”。东莲花村马家大院的短暂停留,让我愈发感到在这漫长的文明史征程之上,应有多少坚毅的身影,用汗水与辛勤,抒写出厚重的人生篇章。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