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实现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带有根本性的伟大工程。对于以白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的大理市而言,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将精准扶贫与目前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做到脱贫工作与创建活动“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落伍,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成为典型贫困户的目标,进而促使全市各民族群众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并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坚持扶贫攻坚与创建活动一同部署,一起抓落实,着力将促进全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努力实现小康目标作为全市的重要任务,强抓落实,务求实效。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着力培植特色经济,寻求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全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挖掘脱贫致富的内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打牢脱贫致富的根基,把精准扶贫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及早安排,着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创建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稳步推进少数民族村寨“精准扶贫”项目,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活动项目实施相结合,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入手,筹集民族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了少数民族村寨道路改造44公里、新建民族文化室1592平方米、建设排污管网8000多米、建设卫生室200多平方米、种植无公害蔬菜1000多亩。解决了56个自然村、25089户、120916个少数民族群众出行难、看病难、饮水难、文化活动难等实际困难,夯实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活动的民生改善相结合,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贫困问题。实施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培训计划,共开展科技知识900多人次,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致富本领。开展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渠道行动,解决城镇少数民族新增就业岗位7213个。推进扶贫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等项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000多人。多措并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9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95万人,全面完成州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2015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354元,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26元,增长14%,超过全州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活动的特色产业培植有机结合,大力培育民族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求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以当地特色民族产业拓展经济开发产业链,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把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刺绣、服饰、扎染等提升到工艺品加工的产业,积极开发旅游观光业及产品。加大倾斜力度,大力发展核桃、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蓝莓等经济作物,向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要效益,为少数民族脱贫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品”的思路,狠抓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科技措施的落实,把培育特色产业与推进生态建设相结合,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中继续深入实施洱海保护治理措施,加大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洱海保护三条红线,启动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
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坚持把扶贫攻坚与创建活动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有机结合,着力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的经济优势和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内在动力。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历史、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重点民族文物、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古建筑和民族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重点做好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和龙尾关古街区保护工作,使之成为发展民族旅游业的精品。做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使之成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亮点。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