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民生、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改善、改革顺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在实现粮食、烤烟、无公害蔬菜、传统养殖业等产业提高综合效益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壮大生物药材、观光农业等产业,各种先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开展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5.21万亩,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1.5万吨,建设标准化农产品基地6.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5个、家庭农场26个,其中有5家龙头企业60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面积6.2万亩,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努力打造大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品牌,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0个、云南名牌8个,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全域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环洱海流域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出现从局部旅游到全域旅游的方向快速发展。形成了双廊古渔村、喜洲白族民居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知名景点,美丽乡村示范村成为洱海流域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旅游观光和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乡村客栈经营户达到2534户,环洱海餐饮经营户2954户,拥有床位数超过4万张,每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工程项目投资8.79亿元,突出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山区“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整合各级涉农部门资金,每年整合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个以上、总投资达到5亿元以上,实施了一大批农村道路建设、污水收集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城乡公交、路灯照明、自来水供给、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环境综合整治强力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有效提高。深入开展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和“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现了“政府主导、乡镇主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对648个排污口进行封堵,对5846户客栈餐饮服务业经营户开展环评审批清查并办理排污许可证。加强违章建筑整治和村庄规划管控,拆除违章建筑634户,有效遏制了少批多建、不批就建、私搭乱建现象,广大群众保护洱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极大提高。
社会民生事业均等化发展,城乡融合度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了1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深入开展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结对帮扶等各项工作,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2个,完成安居工程建设331户。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新农保与城市居民保险制度合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解决农村经济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问题,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民生工程,实现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辐射和延伸,城乡融合度不断增强。
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宅基地调查确权登记工作,扎实推进“空心村”整治和集体土地集中调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拓展“三农”资金投入渠道,“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余额达到9.34亿元,惠及6186户农户和企业。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活力。
记者 陈曙娟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