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6年9月15
星期四 第713期

大理时讯专版 月是故乡明 中秋的月光 中秋夜,我采一缕月光

第4版:专版 PDF原版PDF下载

月是故乡明

□ 作者 ○宋伯航 2016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四 阅读:13

又到中秋佳节,商场和超市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别说买到品种繁多美味的月饼,就是看上去也让人赏心悦目。月到中秋时,望着天空中月亮的皎洁圆润,人们的脸上荡漾着笑容。

小的时候过中秋,能吃上一个月饼真是太不容易。大多数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很紧巴,哪里还有闲钱买月饼吃。我第一次吃月饼是在七岁那年,由于我们兄妹多,全家里里外外靠父母支撑,一年四季忙着地里的农活,就这样一年忙下来,还得紧紧巴巴的过日子,更不用提去花钱买月饼过中秋节。

记得有一年,父母为给我们姐弟四人过上一个中秋节,打一开春就带领哥哥姐姐们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哥哥到山上砍柴,姐姐在家编织麦秸草帽,编织好后挑着四处叫卖。一顶草帽两毛钱,有时为了卖得一元钱,姐姐不得不挑着担子走上好几十里地。她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出发,到了晚更时才能回到家。有一天全家人都吃过饭了,还不见姐姐回家。妈妈急得坐立不安,带着我和妹妹出去寻找。

昏黄的煤油灯照射在陡峭颠簸的小路上,我们一边呼唤着姐姐的名字一边磕磕绊绊地颠行。走出村子三里多地了,才看到不远的前方出现一个瘦瘦的身影,那是我可怜的姐姐正在一旁痛苦地呻吟,由于天黑路难走,她的脚被扭伤了。回到家里,母亲看着姐姐布满水泡的脚板不停地流泪,年少的我竟然也不知不觉间两眼泪水从眼眶里涌出。

好在不久之后村里也有几户人家开始做起了编织麦秸草帽的活计,有几个和姐姐年龄相仿的姑娘可以一同出去叫卖,这样父母才稍有放心。家里的草帽渐渐地多起来又慢慢地少下去,父母脸上的笑容也日渐灿烂起来。而此时此刻的我,更是对月饼寄予深深的渴盼。那该是一个孩提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本能地对幸福充满热切向往和痴痴的等待,现在回想起来竟是如此简单而又深刻。

终于盼到中秋节了,父母用大半年积攒的钱置办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让平时很少沾荤的我们,美美饱餐了一顿之后,母亲又分发给每人一个月饼。捧着那圆匀而香甜的月饼,我像是捧着一块稀世珍宝,用双手紧紧地攥着,小心翼翼地放在鼻尖闻着,怎么也舍不得咬下第一口。记得那年的中秋节晚上,我凭借一块月饼平生第一次让小伙伴们感到羡慕。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那个晚上,激动了大半夜的我最后只是轻轻地咬了一小口月饼,然后把它藏在枕头下,伴着窗外皎洁的月光进入梦乡。也许至今都不会有人相信:一个从小生长在山村农家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于幸福的体味竟是这样的直接,这样的刻骨铭心。那,不过是一块小小的月饼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算不上一种稀罕食品。对于中秋,我也很难找回儿时那种天真和愉悦的心境了。如今,父母已白发苍苍,哥哥姐姐们都各自成家立业。我至亲至爱的父母依然守护着一生中不愿离开的农村,幸福地生活着,他们现在最大的愿望不再是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而操劳,只是能盼着我们姐弟四人能常回家看看。

节到中秋,月是故乡明;却上心头,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父母是否远在故乡盼望着我们一家人团聚,能过上一个幸福团圆的中秋节。可我只能寄去远远的思念,捎去我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中秋,至今回想起来,的确让我一生都永远地怀念,永远的幸福回忆。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