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热议过一位名叫陆杰森的美国在华留学生,他在麦当劳门口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奶奶,于是买了两份薯条,两个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陆杰森的爱心让许多国人为之感动,但对于陆杰森来说,这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为他在美国就是一位义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陆杰森的“很简单”,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很困难”。我们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但缺少实践和体验。结果,我们永远站在“道德观”的阵营里,乐于做一个评判者,而不愿做一位实践者。
看过一则报道。在香港九龙塘地铁有这么温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地铁出口手举一块“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则靠在一辆奔驰车边,微笑地看着他。
这个报道,至今,我记忆犹新。我觉得,这是我目前所发现的最好的“爱心教育”和“道德教育”。
我们确实“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从社会到学校、田野、机关,甚至墙头标语,道德教育无不深入。从学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到道德模范演讲团,从小孩到成年人,都有学习的榜样,学习的目标,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止过———道德教育不能说不多。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美德是自然而然的。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操作。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有报载,一些地方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要实践“五个一”,即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语和在节日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这些活动无疑是孩子道德养成的好形式,但这种做法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否长期坚持都是值得怀疑的。
英国中小学校园里的道德教学不叫道德教学,而称“自个的社会健康教学”,或称“社会化进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往常做人的根本道理,怎么自律以融入社会,变成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敬生命、公正、诚笃、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训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学里,那就是不请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原则,但是,请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日子中懂得和了解伦理道德。
日本的教育部门要求青少年在学校、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进行“体验学习”。学生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每年要进行7-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儿童暑假到农村居住两周左右,体验自然及农村生产活动等;让儿童担任公园管理员,以进行环保教育;让青少年进行野外自然体验和野外探险,锻炼青少年的毅力,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道德是一种能力,不应依靠强势话语灌输孩子道德思想,应该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认识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让孩子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人。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