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主动、科学谋划、及早安排,着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创建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方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和进军营“七进”活动,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以往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的同时,注重创新,以新形式、新内容、多渠道、多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印了2万余册《大理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手册》及各类宣传画册,组织全市1.5万人参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考试,命名了145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400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科室,努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创建活动的新颖性和参与性,提高创建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培育特色产业,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培育民族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当地特色民族产业拓展经济开发链,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把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刺绣、服饰、扎染等提升到工艺品加工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倾斜力度,大力发展核桃、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蓝莓等经济作物,向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迈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狠抓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重要科技措施,培育特色经济产业与推进生态建设相结合,在特色经济作物中继续深入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加大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洱海保护三条红线,启动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大力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活力。深入挖掘整理民族历史、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重点民族文物、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古建筑和民族古村落保护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重点做好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和龙尾关古街区保护工作,做好白族等少数民族歌舞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抢救与保护传承工作,引导全市各民族群众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团结意识,带头树立好自身民族形象,带头树立大理市民族整体形象,发挥主体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市各民族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辛向东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