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这么一则消息说,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感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提问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也许,这种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当前有一种情形却很常见: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却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与形成,导致孩子逐渐变得冷漠、自私、放任。这就是父母的责任,是父母的错。
培养孩子从小向善,具有爱心,是培养孩子其他良好情操的基础。而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言传身教,自然地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获得爱心。
善良不能挂在嘴边,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从小就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把自己的礼物送给别的小朋友,把自己穿过的衣物捐给贫困家庭,让孩子通过一些身边的小事体会做善事的成就感。
其实教育孩子的重点是从养护他的心开始,然后才从他的德入手。向善而教,向着天性去教孩子,向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去引导他成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所以,一切的教育要回归本质———遵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德国民众走上街头欢迎叙利亚难民,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人为何那么善良?
德国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血淋淋的暴力镜头,但是德国人引导孩子不是以欣赏而是以批判眼光来审视,孩子们不仅不会泯灭良知,反而更为痛恨暴力、邪恶和阴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在向善的道路上前行。这些善行故事,也需要通过我们传承给下一代。
对孩子来说,向善比向上重要,求真比求知重要。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只有不断引导孩子去追求真、善、美,才能给予孩子大爱、博爱。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