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6年6月7
星期二 第642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我们的家园 栽秧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我们的家园

□ 作者 ○李智红 2016 年 06 月 07 日 星期二 阅读:11

或许是我过早地失去了乡土意义上的家园,因而始终对家园有着无限的神往与难以割舍的眷恋。其实我自己心里也很明白,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人类的家园意识已大为扩张。对现代人而言,所谓的家园早已不再是乡土意义上的家乡,不再是我们的出生之地。地球已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村庄,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园,但我依然觉得我的家园是唯我所独有的,是不可共享的,是不可分割的。它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血缘深处,我的灵魂深处,无可替代,无可复制,无可篡改。

尽管,属于我的家园,一直是贫寒而又朴素的,一如我贫寒而又朴素的母亲。

我乡土意义上的家园,位于滇西大高原的群山峻岭深处。漫漫无极的大山,涛涛不绝的大河,建构了滇西大高原的雄浑和豪迈。不过,对于世代在这座大高原深处繁衍生息的故乡人来说,生存一直是极其艰难的。几千年过去,故乡却始终未曾改变过它本质的具象:陡陡的石崖子下,竖几根木头,铺几捆茅草就有了家。瘦瘦的红土地上,开几垄墒子,凿几块薄地就成了园。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园不但贫寒,而且从来就不曾太平过。数不胜数的自然灾害,总像影子般伴随着我的家园,危害着我的家园,使我那至今仍在固守家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得不到片刻的安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而,从我的先辈开始,我们便一直希望有一个安宁而幸福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家园。为了这个美丽而悲壮的希望,我的家族始终在艰难地生存着,抗争着,追索着,营造着,前赴后继,永不回头,演绎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

不过,时常隐现于我内心深处的那座家园,好象还不仅仅只是乡土意义上的那几间茅屋那几亩薄地。在我的内心深处,家园的具象十分的模糊,十分的不确切,有时有形,有时无形,让人老是琢磨不透。有时像是早就深深地浅移默化在我内心深处的一缕阳光,一片春色,一隅田园,一垄红土。有时又像是一个神秘的昭示,一声亲切的呼唤,一份割舍不下的惦念与祝福。它是那么的博大深邃,又是那样的浅显明晰。它是那么的难以捕捉,却又时刻如影随形地保护着我们。它无所不在,它久远而温馨。我们一旦与它遭遇,心底便会油然衍生出一种极其烫贴极其柔和的温暖。它始终像一个宿命的契结,像我们的家族延续了近百个世纪的那条纤细而坚韧不拔的血缘,生生死死地缠绕着我们。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对家园所怀有的那份丰富而复杂的依恋情绪,很有点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恋母情结”。因为家园所给予过我的那种博大而厚实的关爱和抚慰,与我的母亲曾给予过我的那种关爱和抚慰是完全一样的。更多的时候,我甚至这样想,家园其实就是母亲那慈祥而又温暖,宽厚而又静谧的怀抱。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家园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当我真正以内心的那双慧眼来省视我的祖辈一直赖以生存的,我也曾实实在在地生活过的那片辽远而厚重的红土高原时,才猛然醒悟,原来一直在颤栗着我灵魂的那种神力即源于此。翻开每一片贫寒而又朴素的红土表层,都能够让我感觉到我的祖先与这块红土地盘根错节的联系。在这块悲壮的红土地上,到底曾演绎过多少与我的种族,与我的家园密切相关的爱与恨,情与仇的章回与片段?或许只有那森森兀立了千年的祖树尚能够记叙,尚能够解剖。我也因而才知道,乡土意义上的家园,与我精神世界中的家园相比,是多么的苍白和肤浅,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被我们的精神世界所认同的家园,比乡土意义上的家园更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的意蕴。它更多地从属于一种神性的范畴,使我们无法准确地描述,无法轻易地捕捉。它有如是气节一类的东西,游离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之外,游离在我们不知疲倦地经营着的物质世界之外。当我们身陷物质和欲望,喧嚣与尘俗的渊壑而不得自拔之时,它是不可触摸的,是遥远而陌生的。只有当我们心境一片通明,内心充满宁静与淡泊之时,它才会有如玉石般凸现出来。闪烁着宁静而又温馨祥和的光泽,营养我们的灵魂,抚慰我们的生命。

每一个伟大或者卑微的生命,都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为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顿生命,托付精神的家园,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惜穷极一生的追索,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高昂代价。那么,家园对我们的生命与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对艺术家,对哲人而言,家园就是灵魂的原乡,就是精神的福祉。对普通人而言,家园则既是生命的居所,心灵的驿站,又是种族的源初与根基。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