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公益广告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的感受:小女孩抱着玩具,手里拿着一百分的试卷和一张三口之家的图画,不时地向门口张望,小脸上满是期待和兴奋。钟表指针缓慢地移动,孩子还是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却满脸泪痕地抱着玩具睡着了,而试卷和图画被撕成了碎片……
不久前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国外视频。在视频里,实验人员请10个家庭的孩子写一封信给圣诞老人。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写出了他们想要的各种礼物:玩具、新游戏、吉他、独角兽等。而后,实验人员问孩子:“如果要写一封信给父母,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礼物呢?”孩子们要的“礼物”如出一辙:多花时间陪我、多注意我一些、经常一起吃饭、逗逗我、给我讲故事、和我呆一整天、陪我一起玩娃娃……实验人员问孩子:“如果你们只能送出一封信,你会送出哪一封呢?”孩子们都选择了把信送给爸爸妈妈,而不是圣诞老人。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用心陪伴”,一不小心就成了无意义的操劳。我们去做一顿爱心晚餐,去精心办一个party,把家收拾得整洁而温馨,我们享受在其中。可是,对孩子来说,更希望的是,爸爸妈妈把时间和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
据调查,孩子对吃、穿、玩、用的东西都并不很在意,而普遍重视的却是精神生活和家庭气氛。由此可见,今天的孩子对精神的需求比对物质的需求更强烈。与10年前相比,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多,每半年的购书费由16.1元上升到93元,但同时,与孩子共处时间明显减少,每周给孩子讲故事和陪孩子散步的时间,由10年前的3.4小时和9.6小时,下降到现在的2.8小时和4小时。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认为,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终于有一天他们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已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多陪陪孩子,陪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众所周知,与孩子共处能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除此以外,与孩子共处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辐射性,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也曾经说过:“培养你们的孩子,就应多和你们的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也许你不在意,但这会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