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为有爱才精彩,生活因为有爱才会幸福,心灵因为有爱才能富足。每个人都是在“爱”中诞生,在“爱”中成长。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爱,他将变成什么。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家长们对自己的独苗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是全盘满足。孩子们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对别人的关爱不以为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独生子女形成了自私自利、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等不良心理。
要使孩子具有爱心,需要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的情感,可以在他们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让他们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平时让孩子把自己在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可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时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多给孩子讲一些不幸者的辛酸故事,让孩子体悟“获得”的快乐,并学会体会别人的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
“人之初,性本善。”切不可因为后天的教育或不良影响,吞噬了孩子善良的本性。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让明天充满爱的阳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