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6年2月19
星期五 第569期

走山区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建富裕美丽幸福彝族新村

———下关镇大麦地村建设美丽乡村纪实

□ 本版撰文/作者 ○彭富军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2016 年 02 月 19 日 星期五 阅读:24

2015年被列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以来,下关镇大麦地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建设美丽幸福新彝村,按照“三清八有”工作要求,总计投资713万元(其中: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1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290万元;村民自筹323万元),尽心竭力抓好村民活动中心建设、村心路硬化、机耕道路建设、危旧房屋拆除重建、人畜饮水、产业发展、美化亮化等18项建设项目,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浓郁、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子。

立足村情实际 科学制定规划

下关镇大麦地自然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村,分为2个村民小组,共有129户635人;设1个党支部,有45名党员。

大麦地村以“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严格依照《村庄规划条例》,突出民族文化、生态发展重点,编制完善了《大麦地彝家美丽村落发展建设规划》,分近、中、远期目标,做到规划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100%处置违规违法建设行为,所有村内新建房屋按规划建设、按规划申报、按规划实施。

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投资45万元,种植核桃600亩、樱桃500亩、其它林产业600亩。全村共养殖土鸡等家禽23000多羽,现有存栏猪1500头、牛90头、羊3500头。同时,大麦地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及技能培训,提升新型农民素养,增强创收致富本领,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

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1.3公里机耕路建设,建成45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中心,新建1座公共厕所。完成村心主干道升级改造,部分入户道路硬化工程;安装安全警示镜15个。投资39.5万元,实施道路两旁挡墙、护坡建设;安装44盏太阳能路灯,绿化、美化1300平方米,新建标志性牌坊2座。投资342万元,对19户危旧房屋进行了改造。严格农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度,实行党建、综治、三清洁“三网合一”管理模式,广泛宣传发动村民和挂钩联系单位、部门及社会力量,深入持久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清洁”工作,农户垃圾分类分袋,较好地形成了“户集组收村运”的垃圾收集清运网络体系,垃圾清运费收缴率达100%,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民主议事决策 构建和谐新村

大麦地村积极探索民主议事决策,充分激励和调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大麦地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理事会,成功探索出了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有益经验。并把成功经验运用到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把完善公共服务所涉教育、医疗、卫生等事项,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的切身利益,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村庄规划、土地调整、资金使用、招投标管理等重大问题都交由理事会讨论,把整个决策过程转变为宣传、发动、教育群众的过程。

目前,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

倡导文明风尚 建设幸福家园

大麦地村依托大理州彝族研究会成员单位优势,注重传承悠久灿烂的彝族文化、民风民俗的同时,把大力弘扬“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的大理精神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修编了《大麦地村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自觉节约能源、土地、用水,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有序反映合理诉求,依法依规调节农民利益关系,做到了化解矛盾纠纷不出村。配备完善了文艺宣传队设施设备,安装了健身器材,在多功能室设置了文娱排演场地,坚持每月电影放映,建成农家书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创造了条件。努力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州级生态文明村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彝族火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村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家园的热情。

“千村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两次大机遇,给大麦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全村呈现出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更加繁荣,乡风民俗更加文明,综合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和谐更加稳固的良好态势。下一步,大麦地村将按照发展建设规划“一轴四点”总体布局,全力实施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项行动”,为实现大麦地村与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而努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