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和省、州党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就制定大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及“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千方百计“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334.21亿元,年均递增12.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达29.19亿元,年均递增15.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282.77亿元,年均递增21.42%;辖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400亿元,年均递增14.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124.54亿元,年均递增16.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8825元,年均递增12.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2205元,年均递增17.7%。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完成22.2亿元、153.39亿元、158.62亿元,分别年均递增6.36%、12.64%、12.0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50:43调整到7:46:47,经济结构渐趋合理。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5.7亿元,年均递增1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7亿元,年均递增11%;全市旅游社会总收入预计完成163.03亿元,年均递增28.68%。
三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交通、环保、教育、卫生等一大批项目,城区10个改建提升项目稳步推进,凤仪、满江、上登片区共建成65.4万平方米,大理古城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海东山地新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大理市行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滇西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四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预计达67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6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2.55万人;建成区面积预计达59.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18.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63.5%,比2010年提高12.13个百分点,高出全州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
五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和“四治一网”工程,全力推进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三清洁”活动,洱海水环境稳定保持Ⅲ类,累计30个月达到Ⅱ类水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6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大气质量保持一级标准。耕地保有量达3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14%,建成区绿地率达32.2%。苍山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住建部考评。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9所,在校学生10.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89%。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类医疗机构517家,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9.92张,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镇医疗保险参保20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98%。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98万人,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七是重点改革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成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自然村村民自治试点稳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以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改革为重点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扎实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启动实施,政府性债务规范管理工作顺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取消,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投入使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成效明显。
八是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及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全市有外贸进出口资质企业52家,2015年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624万美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明阳风电、上海医药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到大理市投资兴业,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加快建设,嘉士伯(中国)啤酒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协议成功签约,希尔顿酒店建成投入运营,“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州外到位资金累计达773.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700万美元。
九是法治建设稳步实施。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积极创建全国先进法治城市,在全州率先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命名州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56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36个,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95.8%。全面加强政府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指标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并存。全市国土面积中,山地占70%、水面占16%、平地占14%,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空间硬约束;洱海周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内在需求,给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承载压力矛盾日趋加剧。
二是产业发展实力不强与质量不高并存。与州外、省外发达地区相比,全市经济总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支撑弱,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成效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旅游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与规划设计滞后并存。多数规划起点低,各区域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足,市本级和“两区一委”区域分割,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小城大堵”现象日趋严重,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市民幸福指数提升的制约因素。
四是发展资金需求量大与新常态下增长乏力并存。生态文明建设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全市正处于加大投资与还债高峰叠加期,加快发展与筹融资困难矛盾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
五是干部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和思想作风急需转变并存。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进取精神不强、学习意识淡薄,作风不实、效率低下,少数部门纪律松弛、工作懈怠,缺乏一抓到底的韧性和敢于担当的劲头,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面临形势和发展机遇。大理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秀美独有的自然风光,特别适宜人类居住的气候环境,坐拥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有历届党委、政府不懈努力奋斗积累的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国家、省、州在主体功能区域战略上将随之调整,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能源、通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将有所倾斜,对民族、贫困、边境地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大理市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全省滇西次级城镇群的中心,必将迎来跨越发展新机遇。
一是习总书记到大理视察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大理进行实地考察,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洱海保护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各族各界倍受鼓舞,中央和省、州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强大动力。
二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政策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家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支持,全省在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州在国家发展和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大理市作为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核心区,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必经之地,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地缘区位上处于各个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政策支持。
三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带来的快速发展机遇。全省实施昆瑞对外开放经济带、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滇西城镇群、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攻坚等战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以大理为中心,祥云、隆阳、龙陵、腾冲、芒市、瑞丽、盈江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镇群,将其建成国际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支撑构建“昆保芒瑞”外向型经济走廊的门户。加之全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和加快推进,大瑞铁路、大临铁路、大攀铁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楚大高速扩建、大攀高速、上鹤高速、通用航空等交通路网建设的加快,为大理市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带来的率先发展机遇。大理市承担着全国“多规合一”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智慧城市试点等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试点、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农村生活垃圾示范试点、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7项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国家级、省级诸多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将给我市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创造了先行先试的发展优势。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大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命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努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把苍山、洱海的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大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落实“四治一网”各项措施,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下最大的决心,以最大的力度保护好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增进全市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重大发展战略,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谱写好中国梦大理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以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为重点,守住“生态红线”,强化指标约束,严格空间管控,核定环境容量,坚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加快形成生态功能区为重要载体,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城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改革发展稳定、“1+6”滇西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彼此之间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保障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区域联动,实现开放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合作,加快研究大理参与“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定位、作用、布局和主要任务。深化与滇西其他县市区的合作,探索跨区域合作与开发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滇西产业基地、交通枢纽及旅游、金融、物流、商贸、医疗、教育六中心。
4.坚持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打造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5.坚持改善民生,实现共享发展。更加注重依法治市,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市民基本生活和各类社会保障水平。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有更多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定性目标: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两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开发”实现预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开放型大理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市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定量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1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人均GDP力争达到74266元/人,年均递增7.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44351元,年均递增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19656元,年均递增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力争突破37亿元,年均递增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455亿元,年均递增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64亿元,年均递增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201亿元,年均递增10%;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7:46:47调整为6:42:52;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累计增加4.5个百分点;洱海水环境稳定保持Ⅲ类,力争每年7个月达到Ⅱ类水质。
(四)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大理市将按照“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大主题、提升三化水平、建好四个城市、树牢五大理念、实现六个突破”的“123456”发展思路,即:围绕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突出改革发展与生态保护两大主题,提升全市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特色化三化水平,把大理建设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滇西中心城市、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城市、文明和谐的民族团结示范城市,树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以“两保护”为核心,努力在生态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把大理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两保护”为核心的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
(一)全力加强洱海保护。围绕洱海水环境稳定保持Ⅲ类、力争每年7个月达到Ⅱ类水质的目标,把洱海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开展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好洱海保护专项规划项目,严格落实洱海保护各项措施,着力完善控污治污体系,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洱海截污管网等工程并确保高效运行,杜绝污水直排,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农业测土配方和有机肥使用,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实施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确保优质清水进入洱海;着力加快生态修复,继续抓好湿地建设及控藻工程,加强湖滨带生态保护,提高洱海水体自净能力;着力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推进环洱海城乡统筹供水;深入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严厉惩处、曝光各种违法排污行为,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让洱海保护深入人心。
(二)全力加强苍山保护。坚持保护与利用协调、规划与管理并重,编制好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强化公园服务功能,提升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发挥地质公园及博物馆的作用,加强学术合作与研究,利用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强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严格控制景区开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强化森林植被、溪流水体和矿产资源保护,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政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筑牢自然生态屏障。
(三)全力加强海西保护。严格执行《海西保护管理条例》,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控海西村庄无序外延扩张,全力保护海西基本农田、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全面推广适应村庄规划实施的集体土地调整机制和“空心村”整治经验,继续推进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工程建设,全面加强10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并严格执行海西村庄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建筑风格整治,重点强化环海路、大凤路、大丽路三线景观视廊管控。改革完善宅基地使用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疏堵结合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将海西建成大理千年农耕文化的展示区、洱海绿色生态屏障和天然农业观光大花园。
(四)全力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城乡环卫设施及人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健全完善城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和污水收集、处理、利用长效机制;做好噪声污染防治,解决好交通、生产、施工、娱乐场所等噪声扰民问题;注重大气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加强城乡施工扬尘监管,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医疗、化学等危险废弃物管理;加大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申报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五)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种养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通过企业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节能型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业链条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推动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完善城乡公交网络,鼓励绿色出行。以低碳社区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规范布局绿地系统,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生活空间。
四、以“五大产业”为支撑,努力在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服务环境,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连锁经济、品牌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实施“旅游活市”战略,转型升级文化旅游业。以建设“滇西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城市”为目标,努力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活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深度挖掘和弘扬大理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白族建筑文化;加大古城、古镇、古村和主要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加强环洱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太和城遗址考古公园、喜洲白族古建筑群、银梭岛、弘圣寺塔等重点文物和景点景区的保护利用,继续创建一批5A、4A级景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加快推进大理古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大理弘圣寺美术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引导乡村、山地、生态、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有序发展,抓好高端酒店、精品酒店、特色客栈建设,打造环洱海精品旅游圈。弘扬大理石文化,鼓励、支持、引导、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大理石博物馆,将大理建成大理石旅游产品集散地。积极拓展大理到宾川、巍山、剑川等县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环大理旅游经济圈。加强与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瑞丽等地旅游业的融合,使大理成为川、滇、渝旅游集散中心及自驾游、自由行目的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争取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理旅游合作示范区,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以历史为主线、民族为特色、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古迹为支撑,保护传承和弘扬大理民族文化,实现大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持续发展。
(二)实施“商贸富市”战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大理市集中的商业元素,以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体系为支撑,全力推进滇西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建设。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大理物流园区、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昆钢大理物流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发展汽车贸易、电子通讯、建材家居、农副产品、中药材、日用百货等特色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快泰业国际广场、滇西商务中心、云路中心等商务中心建设,引导大理特色美食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健全乡村物流网络,推动消费品物流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加快乡镇农(集)贸市场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提高物流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强大理市在区域市场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大新型工业。充分发挥国家级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优势,以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为目标,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集约化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扶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提质增效,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努力争创一批具有大理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努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小的科技型企业;坚持引进外来资金与激活本地民间资本相结合,更加突出对本地民间资本的利用和本土企业的扶持,营造更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
(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提质增效高原特色农业。加大农田保护,确保农业安全。加强农田水利、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强化对农田荒芜、弃耕的监管,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庄园经济、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形式,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加工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转型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生物药材、特色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滇西高原特色“美丽花都”;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大理地标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的农业品牌。
(五)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把握国家大数据战略机遇,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大力支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动创意设计、影视拍摄制作、民族工艺品、体育竞技等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能源产业,努力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和滇西电力枢纽。发展大健康产业,努力实现“健、养、医”三大系统的互动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打造总部经济平台,探索建立大理创新发展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及其结算中心、结算平台入驻大理。
五、以“城乡统筹”为引领,努力在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建设“带动区域发展的滇西中心城市”目标要求,以城乡统筹为引领,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促进四城联动发展,打造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区。依托滇西中心城市的城区服务功能和产业聚集优势,按照“东进、西出、南拓、北展、中提升”的思路,以产业联动与合作开发为主要形式,推动优势产业与周边6县联合发展,努力构建“1+6”联动发展格局,不断拓展滇西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以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城乡一体化、全域景区化、建设特色化的要求,以“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强化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提高工作系统性。用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形成全市“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高标准、高起点、全覆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顶尖院校规划设计机构参与大理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和编制,并建立起指导、跟踪、监督实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和严肃性,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加强规划和管控,留住大理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质、建筑风格等“文化基因”和独有的“民族元素”。创新城市要素市场管理机制,在城市园林绿化、道路保洁、免费公厕、环境卫生、街道路灯、公交出行、交通秩序、停车规范、治安防控等方面,实施细致入微、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提升下关主城区。围绕打造宜居城市的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停车场,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城区改建提升,加强城市精品工程、城市综合体、城市广场等工程建设,适时启动西洱河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合理开发城市空间,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土地的商业开发价值。统筹协调推进滇西教育、医疗、商贸、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滨海城市。
(三)建美大理古城区。按照建设滇西旅游中心的目标,充分发挥大理旅游度假区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资本运作、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大理旅游品质。倡导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不断丰富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古城保护管理,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大理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大理古城形象和吸引力,努力把大理古城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之都。
(四)建强经济开发区。打造“千亿元园区”,争取晋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双轮驱动,促进新型工业化健康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进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培植壮大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巩固提升烟草烟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电力能源等重点产业,着力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强化汽车产业城对园区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建设现代汽车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大理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上登、凤仪特色产业园建设,促进重点产业关联发展、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努力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产业制造基地。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规划合理、基础完善、功能齐全、产业聚集、商贸物流活跃的滇西工业制造和商贸物流中心。
(五)建优海东新城区。把建设海东山地新城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科学借鉴国内外依山傍海山水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快速度推进海东山地城市开发建设。坚持环保设施建设和生态绿化工程先行,加快海东新区地下管网、道桥交通、排涝防洪、公共服务设施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物流、商贸服务、旅游和康体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将海东建成环保城市的样板和典范。
(六)建靓美丽宜居乡村。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为基本方向,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坚持“三清八有”的建设标准,高位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个十百”工程,高规格建设环洱海流域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打造1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样板,集中建设100个美丽宜居乡村重点村。努力建设山清水秀路净村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交相辉映、生产与生活互促并进、传统与现代交流互融、“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六、以“五网建设”为重点,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一)加快路网建设。按照扩大网络、优化结构、完善系统、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州加快高快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滇西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云南综合交通次中心、滇西铁路枢纽。推进铁路枢纽站场建设,配合州内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先期启动市内轨道交通项目。结合城市路网形态,实施南环高架、大展屯立交、环洱海景观慢行系统(绿道),完成龙山隧道、双月路、揽川路、苍山大道、关宾路等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快捷、通畅、安全的市内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解堵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交通管理,完善静态交通设施,抓好停车场建设,坚持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路,抓好公交场站建设,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二)加快航空网建设。支持配合民航管理部门,充分挖掘大理机杨的航空服务能力,完善大理机场设施设备,满足航班备降需求。继续扩大航线与客源规模,支持各航空公司增加国内航线,积极开辟印、孟、缅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积极争取国家赋予大理口岸机场第三国签证和72小时免签政策,推动实施单一签证制度,推进大理通用航空基地建设。
(三)加快能源保障网建设。抓住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机遇,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新能源市场,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突出特色产业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将大理市建成清洁能源基地。合理布局电力能源设施,调整改造建设变电站,解决中低压线路过载问题,建立充足稳定安全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依托成品油输油管道优势,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完成城市母站、门站、支线、城市燃气管网及汽车加气站建设,抓好洱海流域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
(四)加快水网建设。以城镇供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城乡供排水、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以骨干水源建设为重点,加大“五小”水利、灌区节水改造、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滇中引水工程,推进二级配水工程建设。实施环洱海城乡统筹供水工程,逐步实现城乡自来水供应一体化;改造供水管网设施,解决高区、远区供水困难问题;加强水源地管理,规范供排水市场秩序,保障供水水质,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加强环洱海截污管网、截污干渠及再生水综合利用收集系统建设,建成城市、集镇、村落三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分步推进中水回用工程。
(五)加快互联网建设。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三网”融合、宽带大理、高清大理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无线局域网对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实施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大数据应用,着力解决信息化建设缺少统筹规划,部门信息化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信息数据不能共享等突出问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将“互联网+电子政务”工程覆盖至行政村,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实施网络安全保障建设工程,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七、以“试点先行”为契机,努力在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在“多规合一”、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有效破解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体制障碍,为全国、全省全面推行改革工作积累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努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整合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全域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开展好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完成《大理市城乡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信息平台和中心,构建统筹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管控,科学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按照“归属清晰、权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制,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抵押担保和继承权,鼓励农民流转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宅基地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流转机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探索走出一条保护耕地、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新路子,为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基本农田、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保护白族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尝试发行项目收益债券,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各类债务工具扩大债务融资规模。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破解“三农”融资难题。探索建立政府统一监管的民间投融资体系,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洱海保护、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五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改善政府管理,转变管理观念,完善监管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明确监管责任,强化和创新政务服务机制,依法监管社会组织;依法行政,加快法制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
六是推进“两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强化经济管理职能、理顺社会管理职能、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两区”在全市建设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建设的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创新的示范、辐射带动的龙头。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以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为载体,加强与孟、印、缅等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开展各类人才培养,不断拓展大理文化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以文化教育为先导,进一步推进大理同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不断拓宽开放合作领域,为“一带一路”建设构筑民间交往基础。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泛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南亚东南亚区域交流合作,落实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扶持政策,依托大理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实施精准招商。主动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乘用车、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制造;以节能环保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围绕海西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以花卉为重点的多样化农业,打造滇西高原特色“美丽花都”;以海东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天然药、民族药、现代中药、人工红豆杉紫杉醇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开发、科研、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生物制药产业链。
三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大理滇西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孟、印、缅等国的贸易往来,鼓励企业在相关国家设立销售办理处、经营部,构建大理产品营销网络,扩大汽车、啤酒、纺织品、乳制品等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农副产品、资源产品进口。参照自贸区政策,实施积极的关税政策,对各国进入大理旅游合作示范区的商品和服务实行减免税政策;鼓励大理企业家到国外投资兴业。
八、以“小康建设”为导向,努力在民生改善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把扶贫开发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以全市建档立卡识别的1个贫困乡、10个贫困村为重点区域,1.235万建档立卡人口为重点对象,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根据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实行有针对性、求实效的扶持措施,推进精准扶贫。稳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加大对城市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实现城镇贫困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广大贫困群众总体上与全市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大力发展城乡教育。按照建设“滇西教育中心”的要求,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结合海东开发、园区开发和城区改建,抓好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和小区学校配套建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鼓励名校新校、公办民办学校之间联合办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注重各类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实施名校带动战略,鼓励重点高中、初中建立分校,通过高中扩容增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振兴行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打造,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吸纳辐射能力强的教育体系。
(三)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特色专科医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动医养结合,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建立健全市、乡(镇)、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非遗的调查、整理、申报、保护、管理,完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分步制定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进一步健全文物行政执法机制。加大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恢复和有效利用,使大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焕发新的生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注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事业繁荣。
(五)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通过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贷款支持、财政补贴等有效措施,鼓励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转业退伍军人创业、就业安置工作。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加大对妇女、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援助支持。
(六)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工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七)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以民政救济、社会救助、互帮互助相结合的救助制度;加大公办老年福利院建设,满足城市“三无”人员生活保障要求,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或民间组织参与养老产业发展,走医养一体路子;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地震安居房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方针,按照“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要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示范村(居)和示范区创建工作,调动全市各族各界群众参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强化山区、边远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帮扶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实现全市各兄弟民族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九、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规范市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继续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军地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享小康社会的工作格局。完善市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专项工作制度,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细化党委(党组)抓党建责任清单,完善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稳妥慎重地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重视基层党建阵地的优化和提升。健全基层党员培养选拔、日常管理、绩效考核、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激发基层党员队伍整体活力。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继续选派好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干部教育和实践锻炼,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和完善干部公开遴选制度办法,推行干部召回制度,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干部队伍创造活力和进取动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严约束,从严监督,从严问责,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加强依法治市建设。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加强法治大理建设。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提高政府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和综合服务能力,建立规范有序、运作协调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不断扩大援助覆盖面,保障社会和谐。
(五)努力改善社会治理。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强化村(居)委会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健全公共决策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改革和加强治安管理,健全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六)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市党委有关规定,着力解决“四风”问题,继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健全完善改进作风、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实现下基层、接地气、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严厉整治顶风违纪行为,切实抓好“为官不为”专项整治,切实转变“庸懒散慢玩浮推拖滑”不良习气,形成人人重实干、层层抓落实,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良好局面。
(七)强化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牢记廉洁自律要求,严守党风党纪底线,践行廉洁自律规范,全力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营造遵法规、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健全反腐倡廉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依法依纪严惩腐败分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十三五”宏伟发展蓝图、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率先在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