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春城晚报曾以《大理洱海里的弓鱼为什么没有了》为题,展开讨论认为:弓鱼原生活于水流湍急的澜沧江中,由于洱海最适于弓鱼繁殖生息,所以每年成群结队的弓鱼往返于洱海与澜沧江中,由于建起了电站,弓鱼跃不过龙门,弓鱼生长、生活繁殖的生态链断了,所以洱海里的弓鱼没有了。还记得父亲在世给我说过:大理洱海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苍山十八溪的水流淌下来,冲洗着洱海水的底子,洱海水又由西洱河常年流下,所以洱海水总是清的、蓝的。
洱海自然的长流水、水长流、水往低处流,使过去的洱海一直保持着清澈、明镜、碧蓝!而今,弓鱼没有了,洱海水没有长流了,洱海没有那么清了、蓝了,再也听不到徐霞客来游下关天生桥时作过的“天生桥下水如雷”的声音了。
洱海自1996年大面积蓝藻爆发后,州、市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采取强有力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母亲湖”洱海生态恢复明显好转,洱海水质明显提高。但是,保护和治理洱海生态环境工作任重道远,洱海保护工作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做好洱海保护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因此,笔者建议:
一、依靠科技治湖。过去,由于我们科技落后,曾经把引进银鱼入洱海当做一种成绩而荣耀,殊不知银鱼引入海后对水质的危害,教训深刻,因此,在保护洱海生态和治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技第一、科技领先的思想,科技治湖是保护和恢复洱海生态的保证。要加强对洱海生态保护、恢复工作的科研力度,例如:季节、气候、气温、水位、生物物种、鱼类、适当放水等对洱海水质的影响,依靠科技来指导我们的治湖工作。
二、科学、有计划、有规律的适当放水。毛主席说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淌着的水,不会臭、不会腐,因此,要认真研究洱海水在不同季节、气候、水质、水位等各种条件下科学、有计划、有规律地放水,让洱海水流动、冲刷,自然地提高自净能力。
三、应认真研究和解决洱海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大理市居住人口的急剧增长,房地产开发过快,园林城市赶不上“房林建设”的步伐,苍山十八溪流入洱海的水资源逐步减少,洱海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要做好人口增长、房地产开发对大理自然景观和洱海保护的影响和对策、大理苍山18溪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对策以及研究开发引入洱海新的水资源、大理市总人口的控制目标、洱海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等洱海保护的微观和宏观工作的研究。
洱海保护是造福子孙万代、千秋功业的头等大事,当前,我们要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工作,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洱海工作的殷切希望。
“鱼鹰沉绿水,洱海百帆张”是陈毅元帅60年代初期来大理视察时对洱海赞美的诗题。是的,大理洱海过去很美、相信将来也一定美!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