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碧波荡漾的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前些年,那一眼见底的清澈曾不复存在,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洱海水质的恶化,原因错综复杂,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采用倒提洱海水灌溉农田的方式,不但加重了洱海的负荷,还将最清澈的海面水用于浇灌,而把沉淀物、污染物等留在了湖中,使洱海成了一个巨大的纳污池。其二,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道路、建筑群等高度硬化,不透面积日益扩大,使得雨水不能渗下去补充地下水,四溢的雨水只能顺着排水管流入河道,减少了洱海的有效补充水源,造成城市用水紧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暴雨洪水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都与没有重视雨水的收集利用有直接的关系。
雨水,是淡水宝贵资源的重要来源,它经天行地,通过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自然循环,成为补充河流湖泊以及地下含水层的首要来源。作为第一水源,雨水自身的价值却长期被忽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依赖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等第二水源作为供水来源,而忽视了雨水收集利用这一最有效最环保的方式。
“天养地”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知识,说的是大地中的水要靠雨水来补充。这与“陆地上的地表水与地下水都来自降雨”的现代科学常识十分吻合。几千年来,为避免雨水因径流和蒸发而消失,雨水收集一直是蓄水的重要方式。雨水有多种用途,最普遍的是用于农业灌溉和居民饮用水。经过处理的雨水,能提供矿物含量低的高品质软水。如果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农业,就不用再倒提洱海水灌溉农田,这将减少洱海水的流失,极大地减轻洱海的负荷。由于无需用水泵抽取地下水,将降低费用,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被留住或回渗地下的雨水,能使地下水得以回补,使水环境得以改善和修复,可增大地下水的供应量并提高水质,减少污染,洱海亦能得到补充和涵养。在城市建设中,若将雨水留下来利用,既能增加水资源,也是开源节流的好方法。
由此,笔者认为,加强洱海保护,应在留住雨水这一重要环节上加快步伐。
1、树立雨水利用是保护洱海有效途径的新理念,动员全社会重视、参与雨水的回收利用工程。
2、把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为更有效地保护洱海提供科学的手段。
3、下决心实施雨污分流工程,让经过净化的雨水用于农业,减少对洱海的过度依赖;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实现污水再生回用,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阻止地下水对洱海造成的污染,着力改善城市水环境。
4、推广透水地面渗透工程,将雨水渗透设计列入建设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减少地面硬化,把不透水的地面砖换成透水砖,通过透水设施让雨水渗入到地下去改善水环境。
我们曾经冷落雨水,忽略雨水在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总结经验教训,更新理念,珍惜雨水,利用好雨水,让雨水在保护洱海、营造人与水、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天养地,天地和谐,雨养水,留住雨水护洱海。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