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相比母亲,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父亲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进行探索以获取经验,是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可以让孩子认识社会、开拓视野,促进孩子与社会的交往。未来在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研究中以及亲子抚育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爸爸晚上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早上孩子醒来时,爸爸已经去上班了,连续几天或一周都见不到爸爸,在一些城市家庭里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孩子的家长会,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妈妈,只有少数几个是爸爸,而且会后围住老师交流的也大多是妈妈,爸爸开完会就走,很少主动跟老师沟通……这样的爸爸,被称为“隐形人爸爸”。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家庭,父亲因“工作太忙”或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等原因,基本不参与孩子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亲教育为主,爸爸只是辅助角色。所以“隐形人爸爸”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早教专家分析表示,对于孩子来说,儿时的记忆往往因为有了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参与而自豪,并且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早期教育阶段,父亲总是“角色缺失”,扮演着“隐形人”的角色,孩子从小就会在心中留下遗憾和失落。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妻子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地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地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因此,我国2010年发布的首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提出“教育孩子过程中父亲角色要回归”,指出父亲在儿童成长各阶段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表现出的权威性、责任感、社会化等是母亲无法给予的。社会上的一些男孩女性化、网络沉溺等现象都是父爱缺失的重要表现。
鲁迅先生撰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指出做父亲是“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极困苦的艰难的事”,并开出了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药方,甚至要开“父范学堂”……在当时“父权至上”的年代,这颇似一声惊雷,促父母觉醒。
德国哲学弗洛姆说过: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