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子西边,本主庙的大青树旁,有一股冒沙水。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从潭底一层细白沙中涌出,形成了一个一米见方深约半米的小水潭,村民从老辈开始就称它为“玉蕴泉”。潭水终年不枯,盛夏大雨滂沱,冬春田地枯焦,潭水依然静静地涌出,不增不减。而且不受季节干扰,冬暖夏凉。从记事起,同伴玩耍、下田劳作、聚会打平伙都要从潭边走过,不论口渴不渴,都要习惯性地拿起潭边的小瓷碗,舀一碗清洌的泉水喝下去,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潭边没有任何禁令标志,规矩早已深入人心。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这潭水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水,冥冥之中有神在护祐,潭底两个冒泡的孔,是神的眼睛;潭边飘游着的水草,是神的胡须,不要说洗菜洗手,就是提水喝水都只能在潭边流淌的出水口处用水瓢戓碗去接,一旦不干净的物件伸进潭中,就会触犯神灵,全家都会遭到惩罚。所以,在我从童年起到离开家的二十多年中,从来没有听说谁敢去冒犯那潭清爽碧绿的泉水,几十年间,它一直就是那样清澈透明,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
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是白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白族本主文化中,溪流、湖泊、山泉都有可能成为一方本主,登上冠冕堂皇的殿堂宝座,接受村民的顶礼膜拜,这也正是我们白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知与共识。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过去那些年,我们从短缺的食物,拥挤的住房,微薄的收入,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苦熬过来,迫不及待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和获取,忽略了我们身边应该敬畏的家园故土、山川河流,包括哺育我们一代又一代茁壮成长,不求索取,默默付出的“母亲湖”———洱海。今天,面对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对生存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应该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了。
在大理,在苍山洱海地区,洱海的重要性不必絮说。如果是一个家庭,她是我们的母亲;在生存环境中,它是我们的命脉;它调节气候,让坝子四季如春,吸引五湖四海天下客;它托起洱海月,让碧波荡漾,渔舟唱晩,尽展苍洱风光。这些年,我们眼睁睁看着洱海面积不断缩小,蓝藻爆发,水质变差,也看到了历届政府保护和治理洱海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几次壮士断腕、力挽狂澜的可喜成果。但污染不是一夜之间造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治理也是这个道理,需要方方面面长期不懈的努力。作为生长在洱海边的普通百姓,我依然认为,对洱海常怀敬畏之心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社会生活中民俗的民间教化与自律是法律条例以外必不可少的补充,相对于普通百姓对待身边的事物来讲,这种教化与自律有时还更直接有效。我们希望自己的母亲面容清秀、衣着整洁,时时以端庄秀美的姿态面对世人;我们不容许任何伤害母亲的事件发生。常怀敬畏之心,会自然而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学会怎样去了解她、亲近她、爱护她、尊重她。时时告诫自己,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靠,这是我们幸福温暖的怀抱,我们都是母亲规矩孝顺的孩子,决不能成为伤害母亲的不孝子孙。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